打印

[动作] 海上传奇

0

海上传奇




◎译  名 海上传奇/上海传奇
◎片  名 I Wish I Knew
◎年  代 2010
◎国  家 中国
◎类  别 记录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简体中文
◎IMDB评分 7.1/10  47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646103
◎文件格式 X264 + AC3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2.05G
◎片  长 116 Mins
◎导  演 贾樟柯 Zhangke Jia
◎主  演 赵涛 Tao Zhao ...  Herself
      Dan-qing Chen ...  Himself
      Han Han ...  Himself
      Rebecca Pan ...  Herself
◎简  介 
  通过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述,展现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讲述者中既有韦伟、费明仪(费穆的女儿)、杜美如(杜月笙的女儿)这样的老上海,也有陈丹青、韩寒这样的新一代上海人,而赵涛将在其中演绎一段寻找恋人的故事,并以此“剧情”方式串起整部纪录片。
  上海,风云际会的城市,人来人往的码头。
  这里曾经遍布革命者、资本家、工人,政客、军人、艺术家、黑帮,这里也曾经发生过革命、战争,暗杀、爱情……
  1949年,大量的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
  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寻上海记忆,十八个人的亲身经历,像长篇小说的十八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
  幕后制作
  导演的话
  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
  于是我带着摄影机来到了上海,并追随着上海人离散的轨迹去了台湾和香港。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发生在上海的那些影响中国的事件,又给这座城市的人带来了生离死别的命运变迁。
  在上海,在这座城市的背景上,书写着复杂的历史词汇:19世纪的"殖民"20世纪的"革命",1949年的"解放",1966年的"文革",1978年的"改革",1990年的"浦东开放"。
  但我关心的是在这些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
  当我面对我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我突然发现我的摄影机捕捉到了,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
  林强与贾樟柯六度合作
  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所有配乐工作均由林强担任。林强和导演贾樟柯合作密切,担任了《世界》、《三峡好人》、《东》、《无用》和《二十四城记》等六部贾樟柯影片的配乐工作,林强表示,“每一次合作都更深入”,但《海上传奇》是和贾樟柯合作最艰辛的一次,从剧本阶段就开始,直到最后全部的录音工作都是他们在录音棚里共同完成。“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我只是收到他一封电子邮件找我写歌,等到杀青的时候才在北京见到,我才知道贾樟柯长这个样子。”也是由于与贾樟柯的亲密合作,让林强进入内地并广为业内外熟知。
  片方为电影原声还特意剪辑了一款名为《留住芳华》的MV,并无歌手献声,在MV中出现了2段林强骑摩托车的镜头。
  “海上传奇”与“上海传奇”
  《海上传奇》的背景是上海,对白也多用方言完成。影片在戛纳的首映现场,上海记者感受最深,一位女记者听到主创说出上海话落了泪,“想家了。”
  不过,影片将面对的绝大部分观众不在上海话这个语境内,那为什么还要用方言拍摄?贾樟柯表示,自己在拍摄初期也不懂上海话,但发现很多上海人都喜欢用上海话聊天。用方言接受采访,对他们来讲更自然。到影片拍摄一个月后,贾樟柯已能大致听懂七成上海话。
  影片最初名叫《上海传奇》,但在剪辑过程里,贾樟柯的想法变了。“原本是想讲述上海的历史,但最后保留在电影里的18个人物,他们的讲述从上世纪30 年代一直到2010年,内容不仅包括个人历史,也包括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也可以算中国的历史。《上海传奇》感觉有些局限了,似乎讲的只是上海,其实不是,它是中国近现代生存经验的一种描述。改成《海上传奇》,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信息量也更大。”
  对于影片由世博局协助拍摄,贾樟柯表示:“这是贾樟柯作品,不是世博会宣传片,而是在世博会上向世界呈现的一件展品。”
  曲折的采访过程
  拍《海上传奇》对贾樟柯而言是一次特殊的经历。他随时随地准备飞往某处采访某位传奇人物,每采访完一位人物,他都会陷入其中,感慨好几天。
  贾樟柯说,以前自己的电影拍的都是普通人,而这次几乎每一个都是传奇人物。他为自己选择采访对象时定了个规矩:不找专家学者,直接找历史当事人、有故事的人。因为“我不需要理论的阐述,寻找的是当事人鲜活、珍贵的个人回忆,从历史事件中看到个人命运。”他还把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与采访对象结合起来使用。
  贾樟柯一共访问了88位和上海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的人物及他们的后代。“许多人实在不好找。这一年里,我连睡觉都不敢关手机,生怕错过了哪个大人物。” 他说,最终影片选择了杨杏佛之子杨小佛、杜月笙的小女儿杜美如、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费穆的女儿费明仪、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还有陈图画、陈丹青、韩寒等人物,讲述百年的“海上传奇”。
  影片长达138分钟,贾樟柯依然意犹未尽,他准备制作电视版本,此外还将出版同名图书。
  让贾樟柯印象最深的张心漪
  最终选择的18位讲述人里,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是让贾樟柯印象最深的一位。他感慨说,自己经常在采访当事人时,被他们的只言片语感动。
  张心漪教授对贾樟柯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贾樟柯说:“她保留了旧上海的语言,她的上海话与现在年轻人的上海话完全不一样,非常优雅。你听她的语言,就感觉是在读张爱玲的小说。我问她这么多年没回上海有什么感受,她说,‘女人嘛,跟着丈夫到处跑,对我来说,这样一种流浪是一种浪漫。’我觉得很感动,感觉就像小说一样。”
  韦然和韩寒跟贾樟柯的情感最接近
  有记者问贾樟柯,从个人的情感角度出发,电影中的18位受访者哪一位最深层地打动了他本人,贾樟柯的回答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他说:“有两个人和我最接近。一个是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讲他的母亲和姐姐的故事,我看到前辈因为艺术遭遇了非常严厉的后果,觉得很感伤;还有韩寒,我比他大12岁,年龄差距不大,我特别能够理解他在青春期的那种思想状态,那种‘给自己的生命自由 ’、不想被约束、被固定的心态,因为和我自己的心态也是相似的。”在贾樟柯看来,在影片中谈吐最幽默的杨怀定和韩寒还恰好昭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两面性, “‘杨百万’杨怀定非常务实,他代表的就是上海理性的一面,而韩寒证实了这个城市的梦想性。”
  贾樟柯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好的采访者, “我太容易感情用事,也很敏感,很多人欲言又止的时候,我就不会问下去了,我会觉得自己已经领会了对方,其实这是缺乏职业的发问能力。”这也在所难免地导致了贾导眼中的遗憾,“电影最后有很多惊喜,也有很多遗憾,要这样讲述家庭秘密和个人情感的时候,还涉及一些特殊的时代,有的人有所顾虑,没有放开。”














请看官们点击一下  “”         
    您的
红心
才是我发帖的动力!
Thank You Very Mu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0
这怎么看都像是个记录片呀...呵,我还是不下了.

TOP

0
本来就是记录片,不过感觉比较一般,国产片的路还很长啊

TOP

0
这“电影”确实该算是纪录片的
据说还有韩寒、陈丹青
可惜本身不是上海人,所以看了也少了种味道
但还是感谢楼主分享,谢谢!

TOP

0
贾樟柯的片子不错,有个性,感谢提供,支持!

TOP

0
还是说电影吧,真的很不错,不算是纪录片,给算是剧情片。
  是拍给上海人看的,现在城市里得不到的,就在电影里回味回味,感伤感伤。电影本身不就是这个作用吗?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30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