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架空历史] 士子风流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完本)

0
  第二百三十九章:决战

  -

  -

  毛纪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道:“陛下明知如此还放出话来,莫非是疑兵之计?”

  杨廷和沉默了一下,才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帝心难测,他既然明知老夫的心思却还要将计就计,非要惩处顺天府尹汪峰,可见陛下自信十足,说句诛心的话,说陛下是刚愎自用也不为过。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便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老夫原以为陛下没这么快崭露锋芒,想不到他终究是按耐不住了。”

  杨廷和也不禁变得激动起来,老脸上染上了一层红晕,此刻的他就像是个乡间絮絮叨叨的老者,慢悠悠地道:“武宗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曾有过励精图治,可是后来如何?后来终究还是坚持不住,最后自我放纵,在无人管束之下一意孤行,不知令朝中多少忠直之士为之扼腕,其实也并不怪武宗,怪只怪刘健,怪谢迁,此二人虽为名臣,可是终究太爱惜羽毛了,眼看武宗约束不住,便索性致仕还乡,将这烂摊子丢给了刘瑾,丢给了江彬这样的人。”

  说到这里,杨廷和顿了顿,目光掠过一丝毅然,冷冷地道:“现如今,我等遇到的情景和刘健、谢迁他们所遇的何其相似,同样是陛下尚处幼冲之年,同样是陛下想要放纵自我,想要肆无忌惮,前车之鉴犹在,我等难道要效仿他们?”

  杨廷和用手磕了磕书桌,显示自己开始进入正题,毅然决然地道:“国朝养士。不是有明君的时候,咱们就做能臣。而是君主不明事理,朝中出了奸邪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如此,才不枉宰辅之名,才对得起祖宗社稷,现如今必须遏制宫中散漫的风气,他要来,便自管来吧。”

  毛纪也不禁随之激动起来,朗声道:“苍生社稷之前,杨公既然要亲做表率,我亦何惜此身。情愿不要这急流勇退、独善其身……”

  杨廷和压压手,打断他道:“事在人为,陛下这一次,其实也只是试探而已,想要试探我们的决心,试探宫中的力量,因此,万万不能让他如愿,因此。你我绝不能妥协,现在你我就封还这份奏书,皇帝失宜诏令,内阁自然不敢遵旨行事。再有,这个消息,你立即传出去。内阁虽然封驳了旨意,可是这旨意却对锦衣卫亲军有效。到时厂卫出动,汪峰必定无法幸免。定要速速传出消息才能引起百官同仇愤慨,陛下既然要逆势而行,那么我等便借这东风好好给宫里上一课吧。”

  毛纪重重点头,表面上下定了决心,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不过此时他更看好杨廷和,这才表露出与杨廷和共进退的决心,况且这一次,显然是陛下有些昏了头,内阁的赢面实在太大,借着这个机会,他毛纪正好可以赚取清名,提升些资历。

  内阁顿时变得无比沉重起来,书吏们来去匆匆,蹑手蹑脚,一个接一个消息传进来又传了出去。

  与内阁相比,外朝给人的印象只有一个——乱。

  各部堂、各寺、院接到了消息,都是目瞪口呆。

  其实一开始,大多数人并没有心思去关注那如意坊的事,如意坊距离诸位清贵的大人们实在过于遥远,实在惹不起大家的关注。

  可是现在突然闹出了内阁封驳圣旨的事,大家的眼球也自然吸引了过去。、

  所谓封驳圣旨,即所谓‘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在大明朝,内阁和六部给事中都有封驳之权,一般情况之下,六部给事中封驳圣旨的次数最多,因为圣旨传到了部堂,实施时给事中若是觉得不合理,封驳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况且给事中封驳的其实未必就是圣旨,而是内阁的拟票,因此太祖皇帝制定这个国策,就有利用给事中制衡内阁的意思。

  而一般内阁封驳圣旨,却几乎少之又少,十年未必能撞到一遭,因为内阁封驳的往往是宫中的旨意,就算内阁觉得皇帝的不合时宜,往往都会进宫和皇帝进行商量,最后双方总会有人做出妥协,可是像今日这样闹得不可开交,当着所有人的面撕破了脸皮,摆明了告诉大家,内阁和宫中有了矛盾和摩擦的,却是罕见。

  这种事情往往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显然,寻常的百姓自然也不懂这里头的玄机,可是对庙堂上的衮衮诸公们来说,却是真正出大事了。

  都察院那边,一个个差役进出,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打探了个清楚,而各道的御使显然也没有闲着,都已经做好了苦谏的打算。各部给事中虽然还在观望,不过大多数人都开始打起腹稿,反倒是那些部堂里的尚书、侍郎显得谨慎得多,显然这些人并不急着跳出来,冲锋陷阵的事自然会有人去做。

  而这如意坊自然也成了万人瞩目的对象,恰在这个时候,锦衣卫那边的消息终于将这火药桶点燃了。

  锦衣卫接到宫中旨意,自然也不客气,立即便有一队队校尉围住了汪家,现在不是武宗时期,这些人倒还不至于明目张胆到直接去顺天府拿人的地步,不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惊闻老巢被端,汪峰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只得赶赴家中,乖乖俯首就擒。

  汪大人就擒之后,京师终于闹成了一锅粥,所有人的怨恨都转移到了如意坊,所有人的不满也爆发了出来。

  紧接着,翰林院编修杨慎率先发难,这位仁兄一向是急先锋似的人物,当年正德年间的时候,他就以刚烈得名,战斗力最是彪悍,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毕竟是内阁首辅的儿子,有个牛气哄哄的老子,儿子自然不落人后。

  杨慎的奏书自然少不了大逆不道,其中有一句很是大胆,直接就说:“皇亲国戚自贱从商,解元举人满身铜臭,而陛下眼中只见利害而忘乎礼仪教化,此礼崩乐坏之兆也。汪峰素来耿直,为人清正,却因言而罪……”

  这一些话摆明着是找麻烦去的,换做是其他人,这是作死的节奏。可是杨慎却是无所顾忌,一句陛下只见利害而忘乎礼仪教化,实则就是暗讽嘉靖是昏君,把嘉靖骂了个狗血淋头。

  不过杨慎好歹是翰林,骂起人来却是有花样的,他重点抓住了如意坊,因为单单说因言治罪,宫里还可以说圣旨之中明明说的是汪峰尸位素餐,如何断定一个官员是否尸位素餐,到时候少不得唇枪舌剑,可是如意坊勾搭商贾,将宫里、皇亲国戚和下贱商贾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就算是宫里再怎么否认也洗不清,重农抑商是国本,宫里悖逆祖制自然无法原谅,杨慎也绝不是客气的人,先是将太祖皇帝搬了出来,随即便开始议论起商贾的本性,说这商贾逐利,只知有利益而不知有纲纪国法,败坏社会风气云云。

  其实这些都是陈词滥调,对于商贾之害,历朝历代总结的都是不少,杨慎也正好省心,全部搬来活学活用。

  他的奏书递上去,立即便引来了无数人的传抄,大家一起称赞虎父无犬子,杨廷和有气结,敢于封驳圣旨,而杨慎亦不遑多让,可堪为天下人表率。

  紧接着,雪片般的奏书终于到了内阁,作为官油子,这些人和杨慎抱着的想法相同,都是采取避重就轻,且不去论汪峰,而专指如意坊之害,各种抨击商贾,抨击皇亲,甚至有抨击徐谦的声音传出来。

  处在这风口浪尖,如意坊这边的生意顿时萧条了许多,显然商贾们被震慑住了,眼下局势不明朗之前,自然不敢轻易出入,到时朝廷要拿如意坊开刀,岂不是自己也可能要跟着遭罪?

  宫里的则是如死一般的沉静,嘉靖倒是有耐心,一封封的奏书拿出来看,看过之后不喜不怒,只是放到一边。

  整整一天的功夫,嘉靖已看了数百份奏书,这些奏书有大逆不道的,有洋洋万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也有态度强横的,有人是抱着惋惜的心思,希望宫里能纠正错误,却更有不少人分明就是凑上脸来,非要让宫里打他几巴掌才干休。

  嘉靖的心情居然并不算太坏,竟还有闲心谈笑,他的态度自然传到了内阁,已经有太监偷偷给杨廷和报了信,杨廷和听了消息,脸色平静如一泓秋水,嘴唇轻抿,手捋连髯长须,一声不吭。

  毛纪有些急了,道:“杨公,陛下似乎胜券在握,这宫里到底有什么底气?”

  杨廷和不由愉快地笑了起来,道:“你错了,陛下并没有圣眷在握,反而已经心乱如麻了,他这个人最擅掩饰,他越是没有雷霆大怒,老夫若是所料不差,此时此刻,陛下已经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TOP

0
  第二百四十章:妖孽

  -

  -

  皇帝的心乱了!

  这是杨廷和做出的判断。

  他已经能感觉到,这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天子已经开始瑟瑟作抖了,从一开始,嘉靖确实曾让他刮目相看过,小小年纪心机深沉,洞悉人心,聪明绝顶。不过杨廷和还是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因为相对于他这宦海数十年的内阁首辅来说,嘉靖还是太嫩。

  不过杨廷和的性子想来谨慎,他的眸光一闪,道:“至于那个徐谦,要随时让人盯着,这个人,依老夫看并不简单,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回报。”

  毛纪苦笑道:“怪就怪在这里,徐谦这几日一点动静都没有,每日只在家中读书。”

  杨廷和皱眉,慢悠悠地道:“只是读书?此人一向好惹是生非,无风都要卷起三尺浪来,现在却乖乖呆在家中读书,这就奇了,这期间就一个人也没有接触过?他的家里平时都有些什么人。”

  毛纪沉默了一下,道:“有个化名何心隐的,倒是一直都在他家,我调查过,此人姓梁,原名梁汝元,是吉安永丰人。”

  杨廷和惊讶地道:“永丰梁家?这徐谦怎么和梁家有了瓜葛?”

  毛纪道:“已经派人去打听了。”

  杨廷和颌首点头,似乎又觉得哪里有不妥,问道:“如意坊呢?如意坊有什么举动?”

  毛纪冷冷一笑道:“倒是不见什么举动,这件事闹起来之后,如意坊就已摇摇欲坠。平时极少有商贾再光顾,这些商贾一向是趋利避害。听到如意坊惹了事,也就没了踪影。”

  杨廷和不由哑然失笑。道:“靠商贾是成不了事的,罢了,好生盯着吧,想来多则半月,少则三五日,陛下就会屈服,到时给陛下一个台阶便是,你我终究还是臣子。”

  毛纪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道:“敬之这几日一直抱病不出,却不知是什么意思?”

  杨廷和眯起眼,道:“他是想避嫌,谁也不得罪。”

  毛纪笑得更冷,带着几分不屑地道::“两头卖好哪里有这么容易?谁都不得罪,最后两头都得罪了。”

  杨廷和现在没有兴致去管蒋冕,摇摇手道:“以他的性子不敢趟这趟浑水,所以不必理会他,管好你自己的事便是。”

  待这毛纪走了。杨廷和目光一闪,目中不由掠过一丝疑窦,皇上心乱了可以理解,可是那徐谦。按理说不是身负重托吗?既然如此,每日在家读书又是怎么个意思?莫不是眼见事情无法挽回,索性做缩头乌龟?

  想到这里。杨廷和却不禁摇头,不对。就算眼看大势已去,徐谦定还要做一番努力。并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他既身负重托,怎么着也得做点样子出来,扑腾几下,这样才显得尽忠职守才是,否则宫里会怎么看他?

  可问题就在于,这厮的表现并没有丝毫异常,既不见他去与什么人打交道,也不见他有什么安排和谋划,只是一味读书,却不知到底卖的是什么关子。

  杨廷和方才自信满满,不过多半是做给毛纪这些人看的,此时他的心里却隐隐有些担忧,他呆呆地坐在太师椅上,琢磨了片刻,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却也只能苦笑摇头,暂时作罢。

  其实杨廷和看不透徐谦,何心隐也看不透这个家伙,何心隐虽然每日都在督促徐晨课业,可是如意坊那边那么大的事,他想不知道都难,徐家的老少爷们都很忙,都是忙得脚不沾地的人物,这家里只有他和徐晨、徐谦三人,何心隐早闻徐谦这厮大名,自然晓得这家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因此一直对徐谦给予关注。原本以为徐谦这家伙多少会拉些人来营造声势,又或者苦思冥想应对之策。结果这厮居然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有的时候,他还拉上何心隐来探讨学问。

  一连数日下来,何心隐一开始还以为他不过是假装低调,可是徐谦与他相互讨教的时候,何心隐发现他吐字清晰,态度也十分专注,似乎并没有受过外界的打扰,何心隐心里才不禁啧啧称奇起来。

  只是他不好多问,满腹的疑问一直憋在心里,到了第五日,外间已经传出消息,事情终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宫里越是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外间的流言就传的越是厉害,各种关于如意坊的流言越来越多,至于那汪峰,却已是传说进了诏狱之后,已被日夜拷打,被活活打死。

  徐谦的老爷子就是锦衣卫,对诏狱里的事多少知道一些,诏狱关押的,多是朝廷命官,外间传言诏狱如何阴暗,进去之后如何饱受酷刑,其实多有不实。

  因为宫中要拿的人有两种,一种要敲打某人,这一类大臣官员,谁都不能保证还会不会起复,因此,若是没有宫里头的确切消息,一般锦衣卫断不会随意用刑,说来说去,锦衣卫只是亲军,他们的一切职责都是为宫中服务,宫里没有放出明确的信息,谁敢轻易动刑?

  这种传言汪峰已动用酷刑,已被人打死的流言显然是有人推波助澜,只是偏偏,多数人却是深信不疑,毕竟诏狱给人的印象过于恐怖,再加上许多人内心深处,未必不希望事情越大越好。

  清议哗然,朝廷也炸开了锅。

  到了这个地步,隐隐有不死不休的局面了,甚至在各部堂的衙门里,有些人当着诸位堂官们的面,大谈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皇帝已被奸邪妖人蛊惑,社稷倾覆,指日可待。

  文人说话,未免浮夸,可就是如此,各部堂的官员非但没有制止,反而为之叫好。

  国子监亦是公车上书,按理来说,按照太祖所规定的生员不可建言国事的祖制,国子监生员并没有建言的权利,只是内阁六部不去管,国子监的官员们刻意放任,却是谁也管不着,所谓民不举官不究,这上书的各种犀利文章,居然堂而皇之的进了内阁。

  内阁这边,已经积压了太多的事,十份奏书,就有九份是抨击宫中、诋毁如意坊的,至于其他的奏书,已经没人去顾忌,河南的灾情,显然已经越来越严重。

  嘉靖再也坐不住了,他的面前,是十几份从河南送来的奏本,其中有洛阳知府,有开封知府,这两地灾情最是严重,两地知府觉得盖子捂不住,只好据实禀奏,只是里头的许多信息,却都骇人听闻。

  内阁的三位阁老,已经请到了东暖阁,嘉靖脸色阴沉沉,慢悠悠的道:“新任巡抚江正不是刚刚赴任,何以灾情越来越严重,流民越来越多?”

  嘉靖显然问的是杨廷和,杨廷和却如老僧坐定,不发一言。

  倒是抱‘病’而来的蒋冕忍不住道:“陛下,新任巡抚刚刚到任,许多政令还未实施……”

  嘉靖脸色更冷:“可是你们看看,百姓易子相食,流民已经积至十万,再这样下去,若是生出民变,便是生灵涂炭,是天大的事。诸卿既是宰辅,何以对河南灾情束手无策,只是撤换巡抚,加拨一些钱粮,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莫非一点应急之策都没有?”

  杨廷和嘴角微微一动,正想说什么,毛纪却是突然道:“陛下,微臣在外间,听到一些流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嘉靖慢悠悠的道:“你说罢。”

  毛纪点点头,道:“外头有人说,眼下已是寒冬腊月,河南何以连续大水泛滥,这实在有悖天象地理,因此有人谣传,说这是国家出了妖孽,陛下施政有缺,而……”

  嘉靖冷冷打断他:“依朕看,这不是外头的人要说的话,是你想说的话,是吗?莫非你是要朕下诏罪己才干休?”

  毛纪连忙摇头,道:“微臣不是这个意思,微臣的意思是,定是什么东西触怒了老天,才致如此。”

  其实这种言论在这个时代倒不算是迷信,往往出了灾情,大臣们总是喜欢联系到老天不高兴上头去,其实大臣们未必信这个,只不过拿这个出来,借着老天,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已。

  嘉靖抚着御案,眸光越来越严厉,道:“子不语怪力乱神,现在河南大灾,你们不思赈济,反倒听信坊间流言,在这御前胡言乱语,怎么,你们说有妖孽,谁是妖孽?”

  杨廷和眼皮子抬了抬,终于出口:“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陛下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阴阳失调,理当引以为戒,远奸邪、亲君子,臣并不信妖孽之说,可奸邪小人即是妖孽,逐利的商贾也是妖孽,陛下眼见群妖乱舞,非但不予弹压,反而为了宫中蝇头小利,而大肆鼓励,这是何故?”

  一句反问,已经很不客气了。

  嘉靖气的手臂颤颤作抖,却是无话可说,他一个人,说不过两个人,显然也说不过全天下百官,和全天下的读书人,他眸光一闪,冷冷道:“那么朕当如何?”

TOP

0
  第二百四十一章:弃子


  杨廷和看出了嘉靖的不忿,同时也看出这不忿背后的些许无奈,他当机立断道:“陛下应当立即裁撤如意坊,处置如意坊的相关人员,立即起复汪峰

  杨廷和没有提及寿宁侯几人,这显然是给嘉靖一个台阶,只说相关人员,这相关二字的弹性很大,说穿了,就是让嘉靖自己斟酌。

  嘉靖竟是笑了,突然道:“河南的灾情牵涉甚大,诸卿万不能掉以轻心,若是国库不足,内库这边可以酌情调拨一些内帑,至于其他事,暂时都可以放一放,不必着急

  嘉靖王顾左右而言他,态度已经不言自明。

  杨廷和原本料想嘉靖会做出妥协,谁知嘉靖竟是一丝犹豫都没有,证明了自己的态度的坚决。

  杨廷和吁了口气,露出几分遗憾之色,却是点点头道:“遵旨,老臣告退

  嘉靖颌首点头,道:“杨师傅好走

  杨廷和率先站起来,碎步而出,蒋冕和毛纪也不得不站起来,纷纷告辞,嘉靖突然一笑道:“蒋师傅留下吧

  蒋冕愕然,随即那浑浊的老眼之中竟是闪露出了几分恐惧。

  毛纪也是愣了一下,接着便冷冷地看了蒋冕一眼,用意深刻,他没有多言,踱步而出。

  蒋冕的恐惧是有道理的,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在这天子与朝臣们几乎水火不容的时刻,天子独独留下了他,这里头的用意且不去谈论,可是别人会怎么想?

  蒋冕只得继续侧坐在锦墩上,等到毛纪走了,才老老实实地道:“陛下还有事吗?”

  嘉靖慢悠悠地道:“江正这个人与你相熟吧?”

  蒋冕颌首点头道:“江正与臣是连襟,又是同年

  嘉靖冷笑道:“江正这个人,你清楚他的为人吗?”

  蒋冕沉默了一下,道:“清楚一些。此人颇有担当,做事果决,能力出众

  嘉靖叹口气,抚案道:“可惜还有一点,你没有说明,此人贪婪成性,手脚很是不干净

  蒋冕忙道:“这个毛病是有的……”

  嘉靖又道:“现在江正去了河南主政。这是你的主意,还是杨师傅的主意?”

  蒋冕老实回答道:“是微臣再三举荐,杨公勉为其难的接受

  嘉靖阴冷地看着他,足足用了数十秒功夫,脸上生出刻薄之色,尖酸地道:“朕看不见得。杨师傅未必是勉为其难。河南灾情如火,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而你那位连襟也等于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固然是能臣,可是一旦动了贪念,把手伸到了赈济的钱粮上头,你自己想想看。他还想活吗?他不能活了,蒋师傅又当如何?”

  这一句话竟是说得蒋冕冷汗淋漓。他当时并没有想太多,举荐江正是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心思,只是认为江正确实是合适人选,况且只要江正把河南的灾情缓解下来,就算是出了点事也能遮掩下去。可是现在细细想来,却满不是这么回事。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首辅杨廷和还兼着吏部尚书。吏治出了问题,杨廷和难辞其咎,按理说,在这风口浪尖上,杨廷和让江正去河南,难道就不怕出事?出了事,杨廷和也有干系。可是杨廷和不怕这个干系,却拍板让江正去,这里头的意味就深长了,莫非真有什么阴谋。杨廷和拼着自己身上沾那么点儿污点也要借着这个机会敲打……不,不是敲打,而是彻底的整垮自己?

  蒋冕顿时六神无主起来,他太了解杨廷和了,毕竟共事了这么多年,杨廷和一向做事果决,况且这些时日也确实是和自己疏远了不少,虽然平时还算客气,可是这客气里头却带着几分不同寻常。就比如这一次,杨廷和对如意坊发难,许多事都是和毛纪商量,几乎没有问过自己的意见,对于自己抱病不出的态度竟也没有训斥。

  是了,问题就在这里,若是训斥他,说明对自己还是抱有期望的,可是连训斥都懒得训斥,莫非是当真想要整垮自己?而自己的态度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嘉靖观察着蒋冕的表情变化,脸色缓和了许多,带着几分自得的口吻道:“亏得你还是历经三朝的次辅,竟是如此后知后觉,朕的蒋师傅现在有什么打算?”

  几番言语之下,嘉靖在蒋冕面前居然占尽上风,虽然口吻上表示出了尊重,可是那高高在上的姿态,却像是征服者俯瞰自己的俘虏,蒋冕心里更加紧张,杨廷和那边心思,他已经起了疑心,可皇上呢?皇上也绝不是什么善茬,陛下处在宫中,对外头的事竟是了若指掌,可见陛下一直都在暗中积蓄力量,自己这内阁次辅更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否则陛下又怎么会知晓自己和江正的关系,甚至连江正的性情也是一清二楚?

  想到这里,蒋冕顿时感觉有几分可怕,和正德比起来,眼前的这个皇帝实在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蒋冕沉默片刻,道:“陛下,江正实乃河南巡抚最佳人选,现在河南大灾,非能臣不能缓解灾情,至于私德方面,微臣也要考虑,与其……”

  嘉靖冷笑摇头,淡淡地道:“朕要问的不是这个,朕问的,是你有什么打算……”

  “微臣……”蒋冕竟有点儿六神无主,沉默片刻,才长出一口气,道:“微臣无话可说

  嘉靖淡淡地道:“其实死中求活也未必没有可能,最紧要的是你该怎么做,想来你也是聪明人,朕也就不多言了,你自己思量吧随即,他伸了个懒腰,懒洋洋地道:“罢了,朕也乏了,你忙你的去吧。朕听说你近来身体不好?要多多保重啊,你是肱骨之臣,朕离不开你,明日,朕会赐些药膳到你的府上,你多吃一些,滋补好了身体再为朕分忧吧

  蒋冕露出感动之色,道:“老臣遵旨

  ………………………………………………………………………………………………………………

  毛纪先回了内阁,便立即去寻杨廷和,杨廷和此时安静的拿着几份河南的奏书在看,见了毛纪来,脸色平淡地问:“怎么,敬之没有和你一道来?”

  毛纪冷笑道:“敬之圣眷正隆,被陛下留着说话了

  杨廷和的目光中掠过了一丝疑窦,显然有点不同寻常,他随即恢复了常色,道:“怎么,说了什么事吗?”

  毛纪道:“我总是觉得蒋冕近几日举止有点和从前不同,且不说今日,他虽是老实人,谁都不愿得罪,可是如意坊的事,他竟是一点都没有过问,摆明着是蛇鼠两端,现在陛下又突然私下见他,一定不是什么好兆头

  杨廷和挥挥手,道:“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处,随时观察他的举动就是了,是了,陛下已经下定了决心,倒是老夫失算了,原以为他会妥协,想不到这一次竟如此执拗,看来,眼下的动静还不够大,不足以让陛下动容,接下来的事,你去安排吧

  毛纪颌首点头,道:“杨公放心

  二人说了一会儿话,杨廷和的话题又转到了河南的上头,忧心如焚地道:“话说回来,河南的灾情委实让人放心不大,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你让户部拟个章程来,这赈济的事,只怕还要加大些份量了

  毛纪叹息道:“国库紧张,只怕再挪不出银子来了,宫里虽说会拨些内帑,依我看也是有限得很。其实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钱粮多寡,而在于吏治……”

  杨廷和微微一笑,道:“所以这一次待灾情缓解,少不得要整肃一下,罢了,你去忙你的吧

  过不了多久,蒋冕却是回来了,蒋冕先是来了杨廷和这儿,杨廷和见了他,笑吟吟地道:“怎么,敬之,你的病体痊愈了吗?哎,久不见你,老夫心里空落落的,来,坐下说话

  蒋冕看了毛纪一眼,毛纪也朝他笑吟吟地让了位置,道:“是啊,内阁少了你,就好像不叫内阁了,现在又是多事之秋,许多事想要商量却找不到人

  蒋冕连道惭愧,欠身坐下,说了几句感谢的话,他正想要解释一下陛下单独召见的事,可是杨廷和偏偏不问,只是关切地道:“你的身体刚刚痊愈,切不可操劳,阁里的事只能让老夫和维之分担一些,至于票拟,你过目一下也就是了,指摘一下遗漏的地方,其余的,等身体好一些再说

  蒋冕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只是被这热情搅得他心神不宁,只得点头道:“多谢杨公爱护

  杨廷和摆摆手道:“这是理所应当,好了,你刚刚奏对回来,想来身体还不利索,不如这样,我这值房让给你,你且在这里歇着,待恢复了精神再说

  蒋冕再三推辞,杨廷和却是不肯,竟是将这值房留给他休息,而杨廷和则与毛纪到外头办公去了。

  待他们一走,蒋冕的脸色更加难看,他终于意识到了什么,自言自语地道:“看来,果然是将老夫当作弃子了,哎……”

TOP

0
  第二百四十二章:凤颜大怒

  -

  -

  蒋冕又病了,只不过他这一病,却不再是躲在家里闭门不出。

  一个个亲信上了府探病,与此同时,一封封书信传递了出去,其中与河南的书信最是频繁。

  他入阁这么多年,门生故吏亦是不少,此时大家一道登门,除了一个户部侍郎之外,还有七八个御使,两个给事中,一个翰林。

  这几个都是他的门生,更是他亲信中的亲信。

  坐在椅上,蒋冕脸色冷冽,良久,他慢悠悠的道:“你们几个近来都好吗?哎,有一句话,叫做树倒猕猴散,现如今,你们倒是风光,不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等到老夫一旦从内阁中出来,你们的日子,怕是要难过了。你们都是老夫一手提拔上来的,年轻有为,前程远大……”

  他说到这里,御使周昌忍不住惊讶的道:“恩府老大人,这是什么话?恩府现在正当壮年,何出此言?”

  蒋冕将事情的因果都说了出来,随即道:“老夫回了内阁,便想着试一试杨公……”说道这里,这一向老实的蒋冕冷笑连连,道:“可惜他竟不问一句陛下召问的事,只是和老夫虚礼客套,到了那时候,老夫才明白,这杨廷和是真的视了老夫做眼中钉、肉中刺,若是他对老夫稍有一丝半许同僚之谊,也会问几句召问的事,他越是不问,就越证明了这一点。”

  众人都不禁打了个冷战,这些人和蒋冕都是一体,身为门生,和自己恩师翻脸本来就是大忌,所以一旦蒋冕倒台。他们的日子,怕也不太好过。历来内阁大臣走人,紧接着就是一批的官员随之贬谪,原本这些人都是前程远大,可是想到将来仕途昏暗,都不禁黯然起来。

  先前那说话的御使有几分不服输的道:“难道恩府就这样坐以待毙?杨公固然是声誉正隆,况且如今大权在握,可是恩府必须是次辅,虽不能与他争一争长短。可是难道连自保都不够吗?”

  蒋冕沉默。

  显然摆在他面前是两条路,一条是急流勇退,至少还可以得一个功成身退。可是另一条,却是抗争。

  他的脑海里,嘉靖和杨廷和二人像是走马灯一样在转动。良久,他眼眸一亮,断然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老夫并未是虫,走到今日,岂能说退就退,你们都是老夫的门生。老夫现在正需用人,你们肯为老夫分忧吗?”

  众人精神一振,道:“请恩府大人示下。”

  蒋冕慢悠悠的道:“上奏书,统统上奏书。一道儿上书上去,言辞要犀利,要大胆,把火烧起来。就说如意坊误国误民,说如意坊居心叵测。还有,那几个国舅,也要牵涉上去,牵涉到了国舅就必须牵涉到两宫太后,这两宫太后纵容兄弟肆意胡为,应当负责。自然,后头的言论,未必要你们说出来,这事儿太大,得蛊惑个刚刚进了官场的愣头青来做,你们自己琢磨人选吧,杨廷和既然要收拾老夫,那么老夫就把这浑水再搅一搅,倒要看看,到时候他如何下台。”

  众人听了蒋冕的话,一个个面面相觑。

  蒋冕淡淡的道:“老夫说的,你们按吩咐去做就是,不要有什么顾忌。”

  他沉默了一下,继续道:“还有那个徐谦,老夫一直都认为他不是个简单人物,这明报是他建的,路政局也是他的主意,如意坊和他也脱不了干系,越是往深里去琢磨这三个东西,就越是让老夫钦佩,里头的东西乍看似乎简单,可是个个都是开历史先河,用处甚大,想来,他也绝不是坐以待毙之人,这一步棋,老夫先来走,下一步,就该轮到他了。”

  他的话,更是让人摸不透,这个平时的老好人,此刻句句都带着几分杀机,让人不寒而栗。

  “他们真以为老夫老眼昏花,真以为老夫人善可欺,忍了这么久,做了这么久的老实人,今日,就让他们看看老夫的厉害吧。”

  蒋冕遥望小厅的一扇纸窗,透过窗格,透过葱葱的林木枝叶,他的目光穿透千丈,仿佛紫禁城已经倒影在了他的眼底,他背着手,不怒自威,顾盼之间,宛如煞神!

  …………………………………………………………………………………………………………………………………………

  奏书依然如雪片一般的送入宫中,只是有一封奏书,却是引起了司礼监的注意,司礼监的随堂太监看了之后,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叫来黄锦,黄锦看了,也是大吃一惊。

  紧接着,奏书打回了内阁,杨廷和看过之后,亦是愣了良久。

  他连忙招来毛纪,毛纪此时心情大好,万事俱备,眼下只欠给宫里致命一击,谁知他刚刚到了杨廷和的值房,便迎来了杨廷和的一阵训斥。

  “你是怎么做事的,这个观政士是什么人,连这样的奏书都敢上,你难道连分辨都不分辨一下吗?”

  毛纪顾不了许多,连忙接过奏书来看,随即道:“观政士杨桃?这个人我并没什么印象,此人是新晋官员,年纪不大,他怎么突然上书?”

  他继续将这奏书看下去,顿时吓得魂不附体,怒骂道:“此人真是疯了,疯了……居然诽谤后宫,他不要命了吗?”

  杨廷和脸色缓和下来,目光幽幽,道:“不是他不要命,他的背后,一定是有人挑唆,他——不过人家的马前卒,是死士而已,是什么人安排的这一步棋?”

  毛纪惊讶的道:“莫不是陛下?”

  杨廷和摇头,冷着脸道:“哪有为人子者,授意别人诽谤自己的母后的?”

  毛纪咬牙切齿:“想来是那徐谦了?”、

  杨廷和仍然摇头:“不对,不对,徐谦是什么东西,凭他也唤的动户部的观政士?是了,户部左侍郎,是石青吧?”

  毛纪一头雾水,点点头,道:“是他,他是敬之的门生,和敬之……”说到这里,毛纪不由惊讶道:“这是敬之安排的,是了,应当是如此,嘿嘿……敬之好高明的手段,杨公,现下我们该当如何?”

  杨廷和脸色平静,手搭在案上,手指在案上画了个x,随即抬眸:“是到了摊牌的时候了,事情到这个地步,这大明朝有数的几个人都不免参与进来,既然如此,那么索性摊牌吧,你我暂时等着两宫太后的懿旨,再做应对。”

  毛纪有些紧张,却还是点点头。

  杨廷和吁了口气,幽幽道:“一个小小的如意坊,却是牵动了这么多人心,姓徐的,实在不简单。”

  …………………………………………………………………………………………………………………………………………

  黄锦心惊胆战的到了慈宁宫的宝相楼外头,探头探脑往里头去看,便听到里头冷漠的声音:“看什么,哀家候你多时,进来回话。”

  黄锦心里发苦,其实他也倒霉,看了那份奏书,如此惊天动地的奏书,他便是想瞒也不敢瞒,自然知会了出去,紧接着,慈宁宫这边就来唤人了。

  他对张太后是敬畏,对王太后则是**裸的惧怕,这两个女人,他实在不敢去招惹,只是事到如今,他只能硬着头皮抬腿进去,随即笑呵呵的道:“娘娘……”

  进了宝相楼,他眼睛飞快的扫视一眼,果然如他所料,王太后在,张太后也在,这两宫太后在帷幔之后,被轻纱遮着,可是脸上的表情黄锦猜都不用猜,便料到好不到哪里去。

  他连忙跪倒,头都不敢抬起来。

  “你……把那份奏书再复述一遍,要一字不漏。”

  张太后一直没有吭声,王太后的声音则是咄咄逼人。

  黄锦不敢有违,念道:“……太后即国母也,国母放纵外戚敛财……陛下拥有四海,而国母亦是天子之母,享尽天下珍奇,何故……”

  他念得时候,断断续续,而在这时候,轻纱勾起来,王太后一步步款款出来,她的脸色冷若寒霜,每走一步,头上的凤钗挂坠跟着簌簌摇曳,发出清脆的响动。

  黄锦连忙将头埋下去,整个人五体投地,身子瑟瑟发抖。

  他看到一对莲足已到了跟前,明显感觉到王太后站在身边,居高临下的看他。

  黄锦大气不敢出,连话都不敢继续说下去了。

  “把头抬起来!”

  王太后的声音,仍如黄莺一般清脆好听,也比从前温柔了许多。

  黄锦手臂打着颤,勉强昂起头,看到了居高临下注视他的王太后。

  王太后扬起巴掌,玉葱葱的柔荑狠狠的朝他的唇边煽了个耳刮子。

  黄锦挨了打,居然松了口气,也不敢去捂他的腮帮子,只是一声不吭。

  收回了柔荑,王太后随即森森然的道:“好哪,哀家不惹事,可是竟有人丧心病狂,招惹我们这些孤儿寡母,好,好的很!”

TOP

0
  第二百四十三章:学生遵旨

  -

  -

  懿旨终于发了出来,奏陈上书的户部观政士‘大逆不道’,严旨拿办。

  可问题就出在这上头,两宫太后固然不太好惹,可是这位被人当了枪使的观政却免不了名声大噪,杨廷和等人所面临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对此不闻不问,可真正问题就在于,他想脱身也不成,因为弹劾宫中本就是他引导出来的,虽然明知这个观政有问题,可是别人会怎么看?事情是你挑起的,人家不过是奏书过火了一些,你堂堂首辅装聋作哑,未免有点儿说不过去。

  可一旦过问,杨廷和的打击目标就会越来越大,原本他只是想裁撤如意坊,就算是三位国舅,他都不想将他们牵涉进来,为的就是尽快让宫中妥协,可是现在等于是打击了一大片,把那些能得罪和不能得罪的人统统都扯了进来,如此一来,这场一面倒的斗争,似乎随着对方筹码越来越多,已经变得开始棘手起来。

  其实就算杨廷和不采取任何措施,也必定有人采取措施,朝中已是炸开了锅,先是抓了顺天府尹,现在又拿了户部观政,这怎么得了?于是有志之士个个出来,慷慨陈词,言语之间已是越来越不客气。

  事情似乎已经失控,其实无论是嘉靖还是杨廷和,双方都已经意识到若是再放任发展下去,后果会很严重。

  已过去了半月,年关将至,东暖阁里,三位内阁大臣坐在这里,俱都一声不吭。

  毛纪的嘴角带着几许冷笑。眼睛似有似无地撇向蒋冕,虽是一声不吭。可是意味深长。

  蒋冕则是正坐襟危,目不斜视。风淡云清,宛如仙道下凡。

  杨廷和拼命在咳嗽,许是这几日操劳过度的缘故,连咳嗽的声音都带着几分沙哑。

  三人谁都没有吭声,落针可闻。

  这时候,外头突然传来声音:“皇上驾到。”

  三人连忙起身,恭迎圣驾。

  须臾功夫,嘉靖便精神奕奕地踱步进来,他穿着一件描金绸袄。外头套着一件大红的绒披,厚实的连体披风将他的身子包裹得严严实实,不过进了暖阁,里头铺设了地龙,热乎乎的,嘉靖进来的第一个动作便是解下了这件狐裘的绒披,便听到三个阁臣一道拜倒,口呼万岁。

  “唔……”嘉靖笑呵呵地道:“爱卿们来得早,这几日太冷了。还是这里舒服,都起来吧。”

  随即,嘉靖大剌剌地坐在御椅上,叹口气道:“河南那边已是大雪纷飞。这么多流民又冻又饿,实在令朕忧心如焚,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场大雪不知要冻死多少人,江正在巡抚任上倒是做了一些事。他的奏报已经到了,不过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眼下河南大灾有两个问题最是难以解决,一方面是朝廷虽然调拨了钱粮,陆续送去了一些,可是还是远远不足,另一方面呢,却是道路难行,省城倒还好一些,其他各县就难办了。朕看了江正的奏报,心里很不舒服,倒不是怪臣工们不得力,只怪苍天不仁,这些时日倒是辛苦了你们,为了这件事殚精竭力,朕都看在眼里,只是今年这个年关怕是没有这么好过了,内阁这边得轮流当值一下,河南那边若是有消息,要立即有个主事的人,诸卿怎么看?”

  杨廷和忙道:“陛下拳拳爱民之心,臣感同身受,本来年关的时候是该休息一下,好好过年嘛。不过现在河南大灾,轮替值守却也不是不可行,不妨这样,臣明日上一道章程上来,拟定好年关当值的事宜,再呈送陛下御览。”

  嘉靖呵呵一笑,嘉勉道:“如此甚好。”

  他沉吟了一下,突然皱眉道:“还有一件事,现在的大臣实在太大胆放肆了,前几日有个人居然诽谤后宫,这件事,诸卿有耳闻吗?”。

  三位内阁大臣顿时精神一振,毛纪忙道:“陛下,此人虽然大胆,想来却都是无心之言,臣听说锦衣卫已经将其拿办,请陛下高抬贵手,免其罪责,以观后效。”

  嘉靖冷冷一笑,道:“若是轻易免了他的罪责,岂不是太便宜了他?朕广开言路,却不是让人信口开河的,朕许他们言朝政,言朕的施政得失,却并非让他们诽谤朕的母后,这个人,定要从重处置。”

  杨廷和的心里叫苦,这个观政的事,他必须说话,而且态度非要强硬不可,问题就在于这事儿偏偏是宫里占理,杨廷和不得不小心谨慎地道:“陛下,此人固然是罪无可赦,不过陛下仁……”

  嘉靖严厉打断道:“这件事容不得商量,杨师傅固然是一片苦心,只是朕心意已决,杨师傅不必再劝。”

  杨廷和迫不得已,只得道:“陛下,在陛下看来,处置此人是成全仁孝。可是在大臣们看来,陛下处置此人却是堵塞言路,臣恳请陛下三思。”他从座椅上站起来,郑重其事地拜倒在地,猛地磕了一个头,道:“臣身为百官之首,大臣有失,便是臣的过失,要惩罚,请陛下降罪于臣。”

  毛纪和蒋冕此时坐不住了,毛纪心里明白,这是杨廷和使出了最后手段,这个人能不能救,就看眼下了,于是也学着杨廷和的样子,拜倒在地,道:“请陛下三思。”

  蒋冕的心里冷笑,其实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来也是可笑,分明被拿的这个人是他蒋冕的,偏偏现在却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招来无数人的敬仰,而杨廷和,想来对此人深痛恶绝,却又不得不站出来为此人请命。

  可以说,杨廷和被坑了,换句话说,却也是他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蒋冕也不迟疑,沉痛地道:“陛下三思啊。”

  嘉靖的眼眸微微地眯起来,一字一句地道:“下头的人胡言乱语,要怪也怪不到你们的头上,都起来吧。”

  这句话一语双关,说下头的人胡言乱语,怕是在嘉靖的口里,这胡言乱语的人并不只是一个户部观政。

  杨廷和只得起身,道:“陛下……”

  嘉靖摇摇手道:“你不必再说了,朕看在你的面上,便饶了他一回,不过……还有一件事,顺天府府尹汪峰亦是大逆不道,朕决心三司御审,向天下人申明他的罪状,以儆效尤。这件事交给你们去办,朕到时会亲自听审,爱卿以为如何?”

  嘉靖刚刚给了杨廷和一个台阶,杨廷和现在想说不字都难了,不过三司会审,似乎对他颇有益处,毕竟无论怎么做,都比被锦衣卫囚在诏狱,屈打成招的好。

  他的眸光闪烁一下,连忙道:“微臣以为,如此甚好,可是既然会审,就要有个会审的样子,陛下要听审,那么可否请文武官员一并旁听?”

  他的主意打得不错,到时大家都在这里,就算皇上想玩什么猫腻,也是难了。

  原本以为嘉靖不会草率答应,谁知嘉靖却是满口答应道:“朕准了,就这么办。”

  杨廷和沉默了一下,又道:“此事牵涉到了如意坊,是不是又该请来如意坊之人一并审问?”

  到了现在,杨廷和仍是抱着目的,在他看来,皇帝突然决定御审,或许是因为外头闹得满城风雨,借此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而这一次,他只要谋划得当,就可以把被告变为原告,扭转乾坤,直接翻盘。

  嘉靖微微一笑,叹息道:“朕若是不秉公处置,想来你们也是不服,就这么办吧。”

  杨廷和想不到嘉靖同意得如此爽快,仿佛幸福来得太快,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他深深地看了嘉靖一眼,似乎想要看穿嘉靖的心思,看看嘉靖到底打着什么如意算盘。

  现在闹到这个地步,已经超出了杨廷和的预期,再加上嘉靖已经给了他的面子,不再处置那大胆诽谤后宫的狂徒,现在杨廷和若是再不识趣,到时候嘉靖反悔,事情只怕会越来越棘手,杨廷和只得颌首点头道:“既如此,微臣这便去筹备。”

  ………………………………………………………………………………………………………………………………

  宫里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徐家。徐谦这半个来月,每日除了读书,就是和何心隐争论,两个人都算是青年俊杰,可偏偏却是两个极端,因此争议起来,格外激烈。

  这一日傍晚,宫里终于来了人,来人正是黄锦,黄锦的脸颊肿得老高,见了徐谦,可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若是没有这家伙惹出事来,怎么朝中会把事闹得这么大,又怎么会有人敢上那种大逆不道的奏书,结果倒霉的却是他,反倒是徐谦吃饱睡好,舒舒服服。

  虽是对徐谦满腹子牢骚,黄锦却是知道先办了正事要紧,他见了徐谦板着个脸,道:“陛下让咱家来传话,说是七日之后要当堂御审汪峰,陛下让你早做准备,切莫懈怠。”

  听到这消息,徐谦忙向黄锦作揖道:“学生遵旨。”

TOP

0
  第二百四十四章:三司会审

  -

  -

  宫里的决议放了出来,喧闹的局面总算也安静下来。

  七日之后,也就是距离年关的前三天,三法司将会在御前审问汪峰,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到时是谁审问谁还不一定,毕竟这三法司,无论是都察院,是大理寺,还是刑部,都是朝廷命官,既是朝廷命官,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难汪峰?

  许多人心里窃喜,心里不禁在想,看来那时候是有乐子可瞧了,甚至已有人按捺不住,等着到时好好表现一番。

  王峰一案已是万众瞩目,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题。

  可是对庙堂上的衮衮诸公们来说,这个案子亦是关系重大,三法司的人选已经递了上去,宫里拟准,刑部的人选是刑部侍郎杨康,这位杨侍郎素来清正,刚正不阿,正德年间的时候,张家兄弟就曾吃过他的亏。至于都察院则是右副都御使成章,成章刚刚从陕西巡抚任上卸任,已经传出要大用的消息,只是现在刚刚回京述职,身上挂着的还是都察院的职。

  大理寺则是出动了大理寺少卿朱琦,朱大人声名不显,不过若是仔细看他的履历却会发现有很多不同,这位朱大人曾任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

  一般人似乎觉得朱大人没什么了不起,可是但凡读书人听到此人的大名,怕都要尿裤子了。比如一般的生员,往往都可以不搭理本地知府,唯独怕的是本府学正,可是一旦你成了举人,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怠慢学正大人了,可是照样还有人管你。但凡你还想继续考试,那么这礼部仪制清吏司的地位就凸显出来。清吏司的职责是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这就意味着,天下的读书人,都在他的管辖之下,你的文凭由他们颁发,你的学籍也由他们管理,若是你作奸犯科,他们大笔一挥就可以除掉你的学籍。你要报名科举,必须经过他们的审查,合格之后才准许考试。

  总而言之,这个吏司平时的时候似乎没什么作用,一般人也不将他放在眼里。可是它却是官员眼里的吏部衙门,武官大老粗眼里的兵部衙门,地位极其显赫。

  做出这个安排,显然是杨廷和的主意,朱大人虽然已经升任大理寺少卿,可是毕竟在礼部清吏司的影响还在,真要惹恼了这人家打声招呼。可以叫某些人吃不了兜着走,当然,这个某些人是专指徐谦,到时御审的时候。专门用来给徐谦使绊子的。

  三个主审,第一个刚正不阿,谁的面子都不会给,第二个是刚刚回京的官员。与京师的关系牵涉不深,能做到秉公处置。第三个身份不一般,对生员、举人有着极大威慑。这三个人选自然是宫中和内阁妥协的结果,宫里头不希望有和汪峰走得太近的人出现,也不希望内阁牵涉此事太深。而内阁提出来的人选,大致上也能令宫里满意。

  其实不只是宫里和内阁满意,其他官员看了人选也不禁暗中点头。

  现如今不少人摩拳擦掌,就等着十二月二十六这一日,甚至在坊间也有人开了赌盘出来,吸引人押注。

  三位主审老爷面子上的功夫做得还不错,任命一下来,他们立即向各自的部堂告了假,口称身染重病,暂时不能署理公务,各自回到家,立即挂出了谢客的牌子,任何人拜访都不接待,同时足不出户,只专心等侯御审。

  想来这三位大人也要避避嫌,既然接的是御审,自然要摆出公正严明的姿态来。

  事实上,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偏向哪一边都容易倒霉,若是偏向如意坊,少不得同僚们要斥责,内阁那边也不满意。可要是偏向汪峰,迟早会被宫里记恨上。

  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不管偏向哪边都是找死,这三人分明就是冤大头,差事自然也是倒霉差事了。

  可是有些事不能单看表面,其实这个差事也有许多好处,只要审案之人不偏不倚,能做到公允和令人信服,让所有人都挑不出刺来,那么好处可就多了,毕竟这是所有人关注的大案要案,只要表现出彩,审案之人的资历上头免不了要狠狠添上一笔。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便到了十二月二十六这一日,如今的京师已经增添了几分喜庆,年关将至,操劳了一年的寻常百姓此时都暂时放下了生业,与亲人团聚一起,而这个节骨眼上,婚庆、搬迁新居之类的事也是极多,这城里隔三差五都有爆竹传来,各衙门的老爷此时也没了办公的心思,一个个将手头的事放下来,专心想着过年的事。

  寻常百姓过年无非是图一个乐呵,可老爷过年却是不同。年关的时候,地方官员要来送礼,可是那些礼该收哪些礼不该收也是一门学问,除此之外,你得去拜年,可是这先后的次序却是万万错不得,还有拜访哪位大人要送什么礼物,到时见了上官又该怎么回答,这些事看上去简单,其实却是错综复杂,对那些新晋的官员更是如此,有人做了几年的官,至今没有摸清门道,结果每到年节便头痛不已。

  过年了……

  这一大清早,徐谦昂起头,看了看阴霾的天色,屋脊上的残雪还没有融化,冒着丝丝寒气,徐谦则是穿得严严实实的,不徐不疾地走到庭院的中央。

  徐昌今日特意没有去当值,告了假回来,他虽然不能入宫,可是实在放心不下,做什么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他大清早就已经起来了,张罗了很久,亲自给徐谦下了碗面,待徐谦吃过之后又张罗车马到外头候着,临行时,徐昌收敛了脸上的温情,板着脸告诫徐谦道:“你莫以为你只是证人就以为没什么干系,实话告诉你,今日这御审没那么简单,厂卫里谣传,此次已经有许多人等着治你的罪了,你要小心。”

  徐谦颌首点头,其实这些话,徐昌不用嘱咐,他也知道,他朝徐昌一笑,道:“爹,等我回来,我们一起过个好年。”

  徐昌重重点头,叹道:“是啊,过个好年。”随即他又看向徐福,这一次,徐福和徐谦同去,因为前日的时候就已经有人递了牌子,要求证人徐谦和徐福入宫,徐福没有徐谦那样的定力,一脸的忧心忡忡,徐昌看着他,安慰道:“不必怕,天塌下来还有个高的顶着,你去了之后只需要据实禀奏就行,知道了吗?”

  徐福生硬地点头,道:“叔父,我晓得的。”

  徐昌摇摇头,叹口气,忍不住道:“咱们做点事怎么就这么难,别人做事就为何这么容易?哎……”

  徐谦和徐福已经上了马车,赶车的乃是徐勇,徐勇叫了一声:“坐稳了。”随即催动马车,徐徐朝着巷尾行去。

  徐昌站在门口,一直目送马车消失在街尾处,才唏嘘一番,转身回院子,谁知差点和何心隐撞了个满怀。

  徐昌狐疑地看了何心隐一眼,道:“何先生起得也这么早?”

  何心隐文质彬彬地道:“听说今日徐公子有大事要入宫,所以我想送送,只是不曾想到还是起得迟了些。”

  徐昌的脸色缓和下来,道:“你倒是有心了。”

  何心隐看着忧心忡忡的徐昌,道:“老东翁似乎很担心?”

  徐昌眯起眼看他,道:“怎么,你有什么话说?”

  何心隐微微一笑道:“其实担心是应该的,这几日,学生也多少听说了一些事,只怕这一次徐公子去是凶多吉少啊。”

  徐昌嘴唇微微颤抖,想要怒喝他几句,心里想,这个臭书生好不晓事,大清早说这样晦气的话。

  何心隐却是郑重其事地道:“依学生之见,此案的关键既不是汪峰的那份奏书也不是如意坊,真正的关键在商贾,我大明一向轻商,商贾之害犹如猛虎,天下士林读书人谈虎色变,因此学生以为,到时汪峰会极力痛陈商贾之害,以此博得同情,既然商贾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他的奏书自然是有理了,既然他的奏书有理,而陛下惩处他,不正应了因言治罪这句话。以学生看,汪峰要脱罪易如反掌,想来三位主审官员也是极力认同他的。而一旦他脱了罪,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了证明他的正确,他必定要狠狠抨击如意坊,借着商贾之害而大肆诋毁,到了那时,只要徐公子稍有疏忽,不但这如意坊毁于一旦,便是连他自己都要搭进去。”

  徐昌皱着眉,忍不住道:“你懂什么,他和陛下……”

  何心隐却是笑了,道:“他和陛下固然关系匪浅,可是你要知道,陛下既然已经委托了三司会审,那么这审出来的结果就不是陛下做主了,一旦这三司有了判决,陛下就算反悔,可是众目睽睽之下,宫里莫非一点体面都不要?本来这件事就已经惹得怨声四起,陛下若是再为了包庇徐公子而惹起争议,这天非要塌下来不可。”

TOP

0
  第二百二十五章:君心难测乎

  -

  -

  何心隐的话分析的条理清晰,让徐昌的眉宇锁的更紧,对何心隐这个人,也不由刮目相看起来。

  何心隐随即一笑,道:“可是话说回来,对徐公子,我倒是并不担心,我能看明白的事,他会看不明白,这些时日我与他朝夕相处,早知道他不是省油的灯,明知会审凶多吉少,他却能静下心来老实读书,可见他早就胸有成竹,一定会有办法。所以请叔父不必太多担心。”

  徐昌心里骂他:“方才说的如此险恶,现在却又教老子不必担心,这个读书人的脑子难道坏了?”口里点头称是,心里却更加七上八下。其实他也曾问过徐谦,只是这个儿子,越来越有主见,再加上他这路政局抽不出身,反倒疏忽了。

  他吁了口气,道:“谦儿自有谦儿的福气,罢了,你我在这里候着吧。”

  与此同时,在慈宁宫里,清早起来的嘉靖精神奕奕到了北宫,王太后也已经请来了,他给两个太后问了安,眼看会审的时间还早,便叫人搬了椅子在塌下陪着两个太后说话。

  对于这次会审,两宫太后自然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一方面,如意坊涉及到了自家兄弟,难得自家兄弟能有一番作为,虽然这买卖在读书人看起来不起眼,甚至觉得下贱,可是对外戚来说,什么都是假的,唯有真金白银才是真的,那些官员,私下里做买卖的还少了吗?

  另一方面,那份奏书,也把两宫太后逼到了墙角。纵容外戚横行不法这顶帽子,对于太后来说是绝不能接受的。现在的问题就是,只有汪峰明正典刑。才能证明他的话是错的,证明他的话是错的,也就能自证两宫太后的清白。

  便是张太后这种平时镇定自若的人,此刻都不免有些担心了,她问嘉靖道:“今日会审,皇帝可有把握?”

  她问话的时候,王太后也关切的看向嘉靖。

  这几日来,许是因为有了共同敌人的缘故,两宫太后联手对敌。关系竟是亲近了一些,至少以往南宫和北宫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却多少会走动一下。

  后宫和睦,也让嘉靖松了口气,他看了看张太后,又看了看王太后,随即答道:“儿臣也不敢十拿九稳,不过徐谦那边,倒是颇有自信。这一次,朕只能旁观,若是插手,难免被人诟病。说朕有失公允,眼下,就只能看这徐谦了。”

  提到徐谦。王太后既是恼怒又有几分亲切,道:“这个家伙。看他做事挺有分寸的,就是爱招惹是非了一些。不过他的心思,哀家是晓得,对宫里的人和事,他倒是很尽心,这一次,假若当真无力回天,这个人,也得给哀家保住了,哀家清楚,不少大臣想治他的罪,想杀一儆百……”

  嘉靖连忙道:“朕自然尽力而为,他终归还是朕的自己人。”

  张太后也道:“能尽力便好,总不能教人说闲话,说咱们宫里,连对这样的人都不尽心。若是如此,将来谁肯像徐谦一样?”

  说到这里,王太后突然冷冷道:“有些人,是太过份了,哼,那个户部观政上了奏书上来,哀家才真正见识到,这些个大臣是什么嘴脸,他们为了名利,什么都做得出,平时忠心的话说了一箩筐,可是一旦遇到了事,便把责任和污水都泼到宫里来,真是其心可诛。”王太后眯起眼,眼中掠过一丝杀机,看了张太后一眼,道:“张娘娘,咱们若是不吭声,不反击,让他们骑在头上,往后有好日子过吗?你就是脾气太好,平时忍气吞声,做了这么多年的太后,却也由着他们,可是哀家不一样,哀家在安陆的时候,就晓得一个道理,谁要是不把咱们母子放在眼里,哀家就给他们一点颜色看。忍气吞声有什么用,做国母,可不只能只顺着别人。”

  张太后竟是对王太后的话很是认同,从前大家圈起来,都呆在一个宫里,这是一山不容二虎,可如今有了外寇,就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两个毕竟都还是太后,宫里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同仇敌忾,自然连立场都不同了。

  张太后颌首点头,道:“这一次,确实是过份了,是该给点教训。陛下,这一次御审,你虽要秉持公正,免得别人说闲话,可是若有人胡言乱语,该斥责的总要斥责,你毕竟是天子,天子就该有天子的威仪,而他们,都是你的臣子,既是臣子,该体恤的时候要体恤,可是该敲打的时候,也要敲打。”

  他这番话,对于嘉靖来说有很大的意义,嘉靖不由身躯一震,看了张太后一眼,他陡然意识到,张太后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是让他到时好好表现,同时也表明了张太后的立场,也就是说,一旦嘉靖和大臣们发生了什么冲突,她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嘉靖背后。

  张太后的态度,对于嘉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一个刚刚登基大宝的藩王,在京师立足不稳,这时候,张太后的地位便凸显出来,毕竟她代表着正统,大臣们若是有什么非议,只要张太后肯站出来,申明对他的支持,那么他的脚跟,才能站的更稳,许多事才更有底气。

  嘉靖忙道:“儿臣谨记母后教诲。”

  这个刻薄的人,居然非常难得的看了张太后一眼,眼中带着感激。

  此时,黄锦在外头探头探脑,恰好被王太后看到,王太后冷若寒霜的道:“贼头贼脑做什么,进来说话。”

  黄锦如今真是怕死了王太后,小心翼翼进来,连忙拜倒,道:“奴婢……奴婢是来请陛下移驾崇文殿,大臣们都已经到了。”

  嘉靖皱眉,道:“不是时间还早吗?怎么这么早就都到了?”

  黄锦期期艾艾,道:“大臣们似乎早就盼着这一日了……”

  他这一句话,倒是颇有水平,嘉靖眼眸一沉,随即淡淡道:“那也不用急,再等等,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他们盼了这么久,就让他们多等也是无妨。”

  王太后笑了,道:“是,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是臣子嘛,臣子就当如此。”

  黄锦大气不敢出,心里却是犯疑,今日这慈宁宫的气氛,怎么不太一样。

  …………………………………………………………………………………………………………………………………………………………………………………………………………………………

  三三两两的大臣,其实早已到了崇文殿,这儿毕竟是御前,大家到了之后,各自按斑列队,倒也不敢大声喧哗。

  三个内阁大臣来的都比较早,杨廷和是和毛纪一道来的,他的脸色显得并不好看,原本确实是盼着今日,可是时间越近,他就总觉得哪里出了差错,只是差错在哪里,却又想不出来。

  本来以他的身份,是断不可能如此的,只是这样的感觉,在今日却是十分强烈。

  相比来说,毛纪的心情倒是不错,进殿之后,他与杨廷和站在一起压低声音道:“汪峰那边,已经打通关节和他联络上了,到时自然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说。至于三个主审,这三人虽然摆出一副公允的样子,想来对这如意坊也没有太多好感。到时只要汪峰慷慨陈词,三位主审肯公允,这满殿的诸公,到时一起发难,到时陛下就算想食言而肥,只怕也难了。”

  杨廷和只是漫不经心的点点头,脸色平静,低声道:“百密总是一疏,事情做到这里,也只能听天由命,到时见机行事吧。”

  毛纪点点头,眼睛却是朝着不远处的蒋冕看过去,蒋冕远远驻足在对面,仿佛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又或者是不愿听他们低声交谈,毛纪冷冷一笑,道:“不知这一次,敬之肯不肯站出来撕破脸皮,依我看,他未必有这胆量,哼,他假装老实了半辈子,这一次竟是突然给咱们使了绊子,竟差点令杨公沉沙折戟。”

  杨廷和斜眼看了蒋冕一眼,从容一笑,道:“会审归会审,敬之是敬之,这两件事得分开,眼下先解决这会审吧,不要节外生枝。”

  正在这时候,大臣左等右等,却总不见陛下有动静,有人不禁议论起来,有人道:“陛下为何还不来?我等都已等候多时了。”又有人道:“不会出了什么变故吧。”

  杨廷和负着手,两眼微眯,却是好整以暇的等待,他突然朝毛纪道:“陛下还没这么快来,现在才是卯时三刻,说好了辰时会审,依老夫看,不到辰时三刻,陛下也不会来,天子……这是要较劲呢,哎……陛下还是太年轻了,这种小孩子的把戏有什么用?为人君者,当老成持重,他心机太深,可有时候,又太容易被人看穿。”

  毛纪愕然的看了杨廷和一眼,竟不知该如何作答。

TOP

0
  第二百四十六章:你知罪吗

  -

  -

  杨廷和预料的并没有错,足足等到了辰时二刻,嘉靖才姗姗来迟。

  对于这样的举动,大臣们可谓深痛恶绝,其实在读书人的眼里,往往希望自己遭遇的是明君,能够如演义之中那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态度以国士对待他们,只是皇帝们往往都会令他们失望。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些人希望得到国士的待遇,往往却没有国士的品德,他们希望皇帝是明君,可他们却未必就是什么忠臣良相,至少这贪赃一条,怕是在场之人十之八九逃不掉,这里头固然有大明俸禄低下的原因,可真正的原因又岂不是他们自己?

  因此读书人出身的官员最是可笑的就是,他们往往用最高的标准要求别人,巴不得别人都是圣贤,既要礼贤下士,又要广开言路,还要聪明睿智,要仁厚正直,更要文治武功,可是偏偏对自己,却几乎没有要求,收点孝敬算什么,谄媚上司又算什么?

  就在所有人忍不住要跌足长叹,恨不得痛陈利害,当着天子大谈三皇五帝的复杂目光之中,嘉靖大剌剌地进来,随即坐上了御椅,他顾盼了群臣一眼,随即微笑:“朕有些事耽误了,让诸卿久等。”

  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更让人忍不住叹息这皇帝如此不学好,竟有与正德皇帝靠拢的倾向。

  嘉靖随即慢悠悠地继续道:“今日御审汪峰,旨在申明他的罪状,做到杀鸡吓猴的效果……”

  他说到这里。终于有人忍不住站出来,朗声道:“陛下。汪峰是否有罪,且要等到御审之后才能水落石出。陛下何故未审,就旨在申明他的罪状?”

  嘉靖阴冷地看了这御史一眼,冷冷一笑,抚案道:“开审吧,将三位主审请来。”

  外头太监高声唱喏,这三位主审都在偏殿之中候着,听到传唤,也不敢怠慢,立即整了衣冠上殿。到了殿中,一起拜倒朗声道:“吾皇万岁。”

  嘉靖慢悠悠地道:“哪个是刑部侍郎杨康?”

  三人之中一个身段矮而胖的人肃容出来,沉声道:“微臣杨康。”

  嘉靖靠在御椅上,上下打量杨康,又问:“哪个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成章?”

  又一人出列,此人面目清秀,颌下一副美髯,朝嘉靖行礼:“微臣成章。”

  嘉靖点头,目光接着落在最后一个年纪颇为老迈的大臣身上。道:“想来爱卿就是大理寺的朱爱卿了。”

  朱琦恭谨地道:“臣是朱琦。”

  嘉靖道:“朕钦命三位诸卿主审此案,你们也俱都是通透刑名之人,多余的话,朕也就不赘言了。今日朕只作壁上观,三位爱卿也不必顾忌朕,好好审问吧。”

  他说完之后。大手一挥,黄锦会意。立即朝下头几个太监努努嘴,这几个太监立即搬了三张椅子。三张长桌到了殿下,杨康、成章、朱琦三人又向嘉靖行了大礼,这才各自落座。

  本来三人都是主审,也分不出高下来,不过朱琦的资历最高,年纪也是最大,三人自然以他为尊,一番礼让,朱琦坐在中间位置,杨康、成章则是左右分坐。

  当着天子和众臣的面,若说没有一点紧张却是假的,好在三人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倒还不至于失态,朱琦朗声道:“来人,带钦犯。”

  押着汪峰进来的并非是大汉将军,也不是勇士营禁卫,而是两个太监。

  这崇文殿对于武士毕竟是禁地,再者押来的是犯官,也不怕他暴起行凶,事实上,汪峰在诏狱里享受的待遇尚可,虽然身上有些油污,脸色也消瘦了不少,可是身上并没有传闻之中的伤痕,他骤然出现,顿时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毕竟此人近来是风头正健的人物,殿中不少多少人曾为他鸣冤奔走,只是此前坊间流言他在诏狱受尽折磨,现在见他精神奕奕,裸露的皮肤并不见伤痕,反倒让众人不由有些意外。

  汪峰上殿之后,脸色显得很平静,他到了殿中,朝殿上的嘉靖跪拜行礼,口称:“罪臣汪峰,见过陛下,吾皇万岁。”

  待嘉靖脸色冷漠地点点头,汪峰就不再跪了,而是站起来,朝三位主审抱手行礼,道:“下官汪峰,见过诸位大人。”

  他这举动非但没有引起三个主审的反感,反而暗暗点头,汪峰是臣,君前自然要行大礼,可是另一方面,他虽是罪官,可毕竟还是官,顺天府尹虽然在品级上比起在座的三人略低一些,却还没有到跪拜行礼的地步,假若汪峰当真向他们行大礼,他们未必敢接受。

  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虽然是待罪之臣,汪峰的待遇规格还是很高的,若不是这里是御前,怕是三位主审已经命人赐坐了,只是这儿却不是他们做主,朱琦犹豫了一下,便抚案肃然道:“殿下之人,可是顺天府尹汪峰?”

  这是一句废话,却也是问案的程序,且不说朱大人对刑名业务熟不熟,至少这程序上却没有差错。

  而作为顺天府尹,汪峰自然深谙规则,他倒是不敢摆谱,忙道:“罪官正是汪峰。”

  朱琦竖眉大喝:“汪峰,你可知罪?”

  汪峰倒是不会被这大喝吓倒,一切都是规矩,按着这个流程走罢了,来之前,他已经打了许多腹稿,胸有成竹地道:“下官有罪。”

  朱琦面无表情,继续问:“你既知罪,可知道你犯的是什么罪?”

  汪峰正色道:“罪官所犯的乃是言辞不当之罪。”

  朱琦眯起眼:“言辞不当?如何个言辞不当法?”

  汪峰道:“下官的奏书有一句话提及到了陛下,冲撞天子,便是万死之罪。”

  这句话既显得诚恳,可是仔细一琢磨,就发现不太对劲了,他的奏书洋洋千言,骂的都是如意坊,都是下贱商贾,而天子动怒,自然也不是他的一两句气话,汪峰显然是避重就轻,不过他说出这番话,自然还有后话。

  朱琦冷冷一笑,道:“可是北镇府司给你定的却不是冲撞天子之罪。”

  汪峰道:“罪官愿闻其详。”

  朱琦拿起案牍上的一份卷宗,道:“北镇府司奏陈的乃是图谋不轨,居心叵测!”

  满殿哗然,图谋不轨是虚的,居心叵测也是虚的,可就这两条虚得不能再虚的东西,后果却都极为严重,众人意识到,北镇府司这是打算将这汪峰往死里去整,可细细一想,北镇府司不过是宫里的走狗,全凭宫里的心意办事,说到底,要整死汪峰的,不是皇上又是谁?

  想到这里,众人的目光都忍不住向殿上冷眼旁观的嘉靖看去,嘉靖却并不以为意,只是一脸冷漠。

  汪峰似乎早就有了准备,竟是微微一笑,道:“何为图谋不轨?又何为居心叵测?”

  朱琦拍案,道:“这些,本官正要问你,你却为何问起本官?”

  汪峰道:“图谋不轨是没有的,居心叵测更是骇人听闻,罪官担当不起。”

  朱琦眯起眼,与左右的成章、杨康二人交换了眼神,随即道:“来人,传北镇府司千户张桂。”

  显然北镇府司也来了人,就在外头候着,过不多时,便有个锦衣卫武官进来,朱琦直接问他:“贵司的卷宗里,本官有一事不明,还要请教。”

  张桂道:“大人但问无妨。”

  朱琦道:“卷宗里说朱琦图谋不轨、居心叵测,却不知有何出处?贵司有人证、物证吗?”。

  朱琦在这里耍了下滑头,虽然是一副秉公处置的样子,可也只是样子而已,他亲自质疑北镇府司的定论,显然有点偏向汪峰,可是你若说他不公,显然又不对,因为这些锦衣卫做的事太糙,连罗织罪名都如此粗心大意,连个理由都没有,直接就是图谋不轨、居心叵测,朱琦若是按着锦衣卫罗织的罪名来办那才怪了。

  张桂道:“图谋不轨就是图谋不轨,居心叵测就是居心叵测,他既知这如意坊与宫里息息相关,却借此大肆抨击,岂不是图谋不轨?他的奏书之中数次言及商贾下贱,又言几个皇亲国戚和商贾为伍,岂不是暗中诽谤皇亲国戚?这不是居心叵测又是什么?”

  这个理由……实在强大!

  这一次又是满殿哗然,显然大家想不到锦衣卫的理由居然如此强大,其实也怪不得他们,毕竟锦衣卫一切都是按宫里的指令行事,他们从不关心钦犯们有没有罪,一切都是宫里做主,宫里说你有罪,你便是孔圣人转世,那也能把你打成十恶不赦的坏蛋,锦衣卫虽然也负责一些刑名,可是很明显,他们并不专业,他们的专业就是屈打成招,像罗织罪名这样的精细活,毕竟欠缺了太多火候。

  朱琦听了,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原以为对方多少会拿出个过得去的理由,谁知道这位千户大人来的时候显然准备不够充分,居然惹了这么个笑话出来。

TOP

0
  第二百四十七章:该当何罪

  -

  -

  审问显然陷入了僵局,甚至有演变成笑话的趋势。

  朱琦不禁摇头,只得命这锦衣卫千户退出去,随即慢悠悠地道:“来人,请浙江解元徐谦、庶民徐福上殿。”

  徐谦和徐福早就进了宫,不过他们没有入殿的资格,而是被请到了一旁的小殿等候。

  坐在这里吃茶,徐福显得很是不安,眼睛都不敢四处张望,坐又不是,站又不是,他看着镇定自若的徐谦,终于恢复了一些勇气,心里不免想,我比堂弟年长,可是他却处事不惊,反倒是我远远不如他。

  心里这样想着,徐福心里不由叹了口气,好歹恢复了一点勇气,焦灼等候了小半时辰,终于听到有人唱喏请他们上殿的声音。

  徐谦听罢,霍然而起,道:“走吧,堂兄,待会儿不要失仪,我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徐福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身子不由挨近了徐谦一些,仿佛只有靠近他才能增加一些安全感。

  徐福带着七上八下的心情跟着徐谦出了小殿,随即由太监领到了崇文殿外,徐谦整了整衣冠,扶正了头上的纶巾,徐福也跟着勉强捋平了袖上的褶皱,便跟着徐谦一道入内。

  大门距离殿中其实并不远,只是甫一进来,便有无数目光朝他们看来,这一道道各怀心事的眸光让徐福心惊肉跳,站在这里的,哪一个身份都比他高贵十倍,哪一个都是绝不可能正视他的存在,可是今日。偏偏他一个无名小卒居然成了这些大人物的焦点,他又不得不去看堂弟徐谦。徐谦倒是坦然,两世为人的经验。多少见惯了世面,况且后世这样的影视场景多如繁星,虽然影视中的场景未必与现实相同,可是大致倒还接近。

  徐谦步到了殿中,屈膝跪倒,朝向嘉靖方向行了大礼道:“学生徐谦,见过陛下。”

  徐福先是一愣,这才忙不迭地有样学样,道:“小人徐福。见过陛下。”

  嘉靖面无表情地坐在御案之后,冷漠地道:“平身。”

  二人站起来,徐谦又朝三位主审作揖行礼:“学生见过三位大人。”

  徐福倒是记得徐谦的嘱咐,徐谦是有功名的人,况且还是举人,因此可以行学生礼,而他是庶民,自然该行跪礼,徐福连忙跪倒。口里道:“小人见过诸位大人。”

  在礼仪上面,似乎徐谦也颇为讲究,外间传言,这徐谦狂妄自大。于是许多人先入为主,觉得这家伙不过是个狂生,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虽有几分才学。却从不将别人放在眼里。可是现在众人打量徐谦,和印象中的并不相同。这厮文质彬彬,又长着一副好皮囊,温润如玉,举止很有君子之风。于是不少人起了疑窦,但是有一点大家却是可以确认,外间流言未免有些失真。

  朱琦的脸色温和下来,颌首点头道:“徐解元的大名,本官也略知一二,你且在边上候着,待本官问了徐福再说。”

  徐谦颌首点头,站到了一边,他感觉到有一双眸子如刀子一般在他的身上打量,他的目光微微一抬,迎向这道目光,见此人并没有穿着官服,也是站立一边,心里便猜测,这个人定是汪峰了。

  仇人见面自然分外眼红,原本两个人结下梁子,不过是一件小事,偏偏这位顺天府尹大人肚量不够,结果非要把事情闹大,现如今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徐谦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便将目光别到一边去了。

  朱琦这时候已经发问了:“徐福,你可是如意坊的东家和掌柜?这如意坊的事务都是由你处置是吗?”。

  徐福老实回答:“是。”

  朱琦又道:“那么你和徐谦是什么关系?”

  徐福道:“堂兄弟。”

  朱琦微微一笑,继续道:“坊间流言,你这堂兄弟徐谦也参与经营如意坊,可确有其事吗?”。

  徐福看了徐谦一眼,随即回答:“是有的,如意坊正是在堂弟的构思下筹建。”

  大家原以为徐福会矢口否认,谁知道人家会回答得如此坦荡,于是嗡嗡的议论声又起伏起来。

  朱琦不得不道:“肃静。”继续问徐福:“这么说,这个买卖也有徐谦的一份,是吗?”。

  徐福没有隐瞒,点头道:“是。”

  朱琦冷冷一笑,道:“老夫曾在礼部部清司公干,倒是记得几条学规,生员不得逐利,徐谦,你是生员,想来学规背得还算熟吧。”

  徐谦站出来,道:“大人明鉴,学生只是参股,与逐利何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假若连参股都不成,那么士绅购置土地,请佃农耕种,难道不是逐利?又有朝廷每年收取税赋,这难道不是逐利?朝廷百官每年得朝廷俸禄,说起来也算是逐利了。因此学生因为,逐利与否,不在其行为,而在乎于心,学生开办如意坊,旨在报效国家,至于逐利二字,实在担当不起。”

  满朝大臣听了徐谦的‘颠倒黑白’,一个个怒目而视,显然徐谦的所谓理念和他们相悖,只不过碍着这是御前审问,不好发出质疑。

  倒是汪峰感受到了这种情绪,冷笑一声,站出来道:“胡言乱语,你口称筹办如意坊是报效国家,那么老夫问你,如意坊于国家何益?”

  徐谦正色道:“宫中内库……”

  他说到一半,又被汪峰冷笑打断,道:“贡献给宫中内库吗?徐谦,你真是大胆,历朝历代的佞臣,哪一个不是盘剥百姓,增加宫中内库岁入?万民衣衫褴褛,百姓衣食无着,只为满足宫中私欲,这也叫有益国家?依我看,你这是蒙蔽天子,借如意坊满足天子的欲望!”

  他这一番话道出来,已经可以清晰看到许多大臣纷纷点头了。

  大臣们有大臣们的是非观,在他们看来,皇帝的私欲是不能给予满足的,而一般满足皇帝私欲的人,往往都是奸臣贼子。

  汪峰侃侃而谈,道:“陛下原本何其圣明,刚刚登基,便革除了先朝弊政,其中有一条就是裁撤各地镇守太监,只因这些镇守太监盘剥百姓,而积敛钱财,纳入宫中。可是现在,你设如意坊,和从前的镇守府又有什么区别?你既是生员举人,本该代圣人言,行圣人事,何以全无风骨可言,只为一己之私,蛊惑天子,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汪峰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其实在诏狱里,他百无聊赖,想的就是如何应对今日这件事,所以肚子里早就打好了腹稿,现在说出来,条理清晰,字字诛心,可谓犀利之极。

  他甚至有了几分得意,本来他是被审的罪官,可是经过自己巧舌如簧,现在反倒他成了主审官员,徐谦反倒成了待罪之人。

  徐谦并不去反驳汪峰,却是看向朱琦等人,道:“大人,汪峰明明是罪臣,现在在殿上胡言乱语,蛊惑人心,大人们难道不来制止吗?”。

  成章、杨康二人并不吭声,把目光别到一边。

  朱琦面对徐谦的质问,却是淡漠地回答道:“既是御审,各抒己见也没什么不好,他能说,你也能说嘛。”

  言外之意就是,人家压根就没有把汪峰当作罪臣,表面上主审们是秉公行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偏向汪峰的。

  徐谦顿时有些怒了,冷冷道:“这就不对了,现在又不是讨论经义文章,原来审问罪官,也是可以让他大放厥词,大人似乎有失公允了。”

  朱琦老脸一红,却又恼羞成怒地道:“放肆,他可言,你也可以言,他说的话未尝没有道理,况且此案的关键之处在于如意坊是否如坊间流言所说,是收敛民财,讨好宫中,你好好回答便是,本官自会明辨是非。”

  这时候,朝堂上已有不少人窃喜了,显然徐谦这厮不太会做人,居然得罪了主审,而且看徐谦的样子,似乎对汪峰的慷慨陈词一时也无计可施,此案能不能翻盘,就看接下来短短的一时半刻功夫了。

  汪峰占了上风,顿时更加来了精神,冷冷一笑道:“罪官方才所言是这如意坊的第一条罪,而这如意坊第二条罪即是勾结商贾,一面讨好宫中,一面保障商贾地位,其中有几条更是骇人听闻,如意坊私设商会,又在商会在设官职若干,说什么商贾犯了罪,可以为其打官司,可以为他们沟通官府,诸位,一旦开了这个先河,则商贾免不了趾高气昂,他们往往腰缠万贯,又有人为其保驾,一启此门,恐小人弃农逐利,而滥恶更甚。若是纵容下去,天下非要大乱不可。”

  汪峰狠狠地瞪了徐谦一眼,咬牙切齿地道:“徐谦,你读的是圣贤书,想来也知晓商贾之害,可是你明知如此却还这般,这么看来,图谋不轨的不是老夫,而是你,你知法犯法,扰乱纲纪,该当何罪?”

TOP

0
  第二百四十八章:逆转

  -

  -

  这汪峰说到了兴头处,连脸sè都红润起来,他森森地看向徐谦,心里不免得意地想:“小子,你还嫩着呢,老夫纵横官场数十年,饱读诗书更是四十载,就你这点水平也敢和老夫斗?今rì不收拾你,我汪某人这么多rì来的牢狱之苦岂不是白受了?”

  汪峰的话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便是几个主审官员的心里也很是认同,都隐隐点头,暗中赞许。

  与此同时,许多奚落的眼神看向徐谦,如今如他们所料,被告成了原告,而这证人如今却成了被告之人,事情的反复也只是在反手之间。

  徐谦倒是显得不急不躁,越是这种场合,这种时候,他的表现就越是冷静,让那些成心看他笑话的人也觉得无趣。

  徐谦的语气并不激昂,只是平淡地道:“汪大人说了这么多,那么学生要问,如何才叫报效国家?”

  汪峰想都不多想,即回答道:“为政以德。”

  他显然会错了意思,徐谦不得不提醒他,道:“学生所问的并非是官吏,而是寻常百姓,百姓要报效国家,应当如何?”

  汪峰皱眉,随即道:“却也不难,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乡间有乡绅,府县有士绅,每至灾年必定有良善士绅协助官府赈济,若遇瘟疫,则有乡间乡老组织人力,熬制汤药。再有朝廷税粮,亦由份乡绅代为收缴,这些事迹都可称之为报效国家。”

  徐谦微微一笑,道:“那么学生又要问,此次河南大灾,大人所言的士绅、乡绅去了哪里?”

  一个问题,却是将汪峰难倒了。

  他的理论确实没有错。朝廷也一直是依靠士绅治理天下,因此才会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这个共治并不是说和皇帝平起平坐,而是大家各司其职,有些事由朝廷来管,有些权利则是下放给乡绅,让乡绅们来管。

  只是理论归理论,徐谦却很欠抽的提出实际问题,这就让人汪峰难以作答了。

  徐谦笑道:“既然如你所说。这天下有的是报国乡绅,却为何河南大灾,流民数以十万计,导致饿殍无数,路遗枯骨?莫非是乡绅们也受了灾?”

  汪峰像是抓住了救命草。连连点头道:“不错,乡绅也受了灾,未必会有余粮……”

  徐谦又笑了,道:“这就不对了,乡绅虽然受了灾,可是毕竟家境殷实,还不至于连一点施舍的口粮都拿不出。可见大人方才所言固然有几分道理,但也有许多荒谬之处,在学生看来,报效国家者并非只有士绅。农人耕种,工人做工,官人勤政,这都是报效国家。”

  徐谦的话很是笼统。越是笼统的理论就越是难以让人反驳,汪峰一时语塞。

  徐谦又道:“天下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在学生看来,士绅若是有德,肯为国家分忧,那么自然算是报效国家。可要是商贾受了教化也肯为国分忧,自然也就可以报效国家了,自古以来,绅无常绅,百年前的士绅,今rì未必不是破落户,因此学生窃以为,无论何人,又是什么身份,但凡肯报效国家的都可视之为绅,可是那些德行败坏、贪婪逐利之人纵是出身如何高贵,也逃不过一个贱字。汪大人觉得学生说得对吗?”

  汪峰总感觉徐谦在绕弯子,好像在给自己挖坑,只是问到头上,他不得不答,只得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我朝才对商贾令行禁止,皆是因为他们贪婪逐利、不知廉耻的缘故。”

  汪峰转移话题的图谋却是失败了,徐谦连忙纠正道:“汪大人又错了,是否贪婪逐利、不知廉耻并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教化。那么学生再问一句汪大人,现在河南大灾,朝廷百愁莫展,平素的士绅、乡绅都不见了踪影,假若有人肯去协助官府赈济,那么这些人是否可称之为报效国家呢?”

  这是一个根就没有选择的问题,为了赈灾的事,整个朝廷都别想过个好年,况且这事儿实在太大,十几万灾民转变成了流民,到底饿死了多少人也只有天知道,在这个情况之下,若是有人去赈灾,你却说他们不是报效国家,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汪峰眯着眼,慢悠悠地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徐谦正sè道:“不想说什么,只是想汪大人老实回答这个问题,若有人肯为朝廷分忧,悬乎济世,这些人是否可称之为报效国家?”

  汪峰犹豫了一下,勉强点头道:“这是自然。”

  徐谦冷笑,声音变得高昂起来,道:“既然如此,那么你口中所说的下贱商贾偏偏带着大量财货、粮食前去河南,这些人算不算报效国家?”

  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轰得一下将汪峰的脑子炸得嗡嗡作响,汪峰难以置信,满是狐疑地道:“你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

  假若证明这些商贾报效国家,那么自然也就可以证明如意坊于国有益,而汪峰抨击如意坊,言辞激烈,说他带着图谋和居心也不算是栽赃陷害,这也是汪峰震惊的原因。

  徐谦叹口气,随即从袖中抽出一簿子,拿在手里扬了扬,道:“这个簿子里登记的都是商贾们带着粮食、财货前去河南的账目,其中赈济的粮食有二十七万担,草药七百余斤,布匹三千九百匹,银钱四十九万六千两。除了赈济河南灾民,还有商贾已许诺重建,将新建学堂三十七处,修葺石桥、一百一十三个,修缮河堤十二处,除此之外还有道路、引水等等,不计其数。这些商贾早在半月之前就已在如意坊登记,会由如意坊派出专门人员检验他们的赈灾物资,赈济之物到了河南之后也会受如意坊专门人员督促,虽然可能会有一些错漏,也可能会有一些失当之处,不过想来大的纰漏应当不会发生,现在这些物资想来已经运抵了河南,诸位若是不信,等河南官府的奏报就是。”

  这一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些等着看好戏的官员一个个面如土sè,震惊无比,其中有不少对于数字都是很敏感的人物,他们清楚地记得,这一次河南大灾,朝廷赈济的粮食也不过是十三万担而已,可是如意坊倒是好,居然一下子拿出了二十七万担,足足是朝廷的一倍之多,更骇人听闻的是,这些商贾居然还肯修葺学堂,修缮河堤,如此之多的物资,想想都觉得惊人。

  在他们看来,商贾自是逐利贪婪,想从商贾手里抠出钱来,真比登天还难,每到灾年,商贾们不去哄抬物价、囤货居奇就算不错,今个儿怎么太阳打西边出来,居然一个个跑去赈济,还如此积极?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真正的问题就出在如意坊颁布的那个商会的举措上,其中所谓的优惠积分,可以通过做善事来积攒,若只是单纯上贡,想要获得一点积分的价值往往抵得上做善事赈灾的三五倍,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眼热于百户、总旗、小旗身份的商贾立即意识到,许多事宜早不宜迟,而眼下正好河南大灾,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就如饥渴了不知多年的汉子,突然遇到了天上掉下林妹妹的好事,有人按捺不住,第一个出了手,接着就有第二个、第三个,许多人趁着这个机会,索xìng一次xìng多积攒一些积分,甚至有人直接上万两银子拿出来购买所需物资,随即送往河南去。

  商贾们其实未必是理智的动物,一旦有人起了头,其余人就和打抢一样,于是乎,无数的物资通过各种办法一起往河南涌去。

  来朝廷早就应该发现异常的,可是偏偏他们大多数时候对商贾都是不屑于顾,再加上许多人猜测这些人想来是运了货物去河南囤货居奇,高价发卖,像这样的事倒也是常见,因此关注的人委实不多。

  现在徐谦将这簿子拿出来,所有人都惊得话都说不出来,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徐谦,接着有些人看向了汪峰,眼神之中流露出了对汪峰的同情。

  其实最是震惊的是嘉靖,嘉靖原只是抱着几分忐忑的心情听审,审到后来有点变味,他不由有些恼怒,显然对于几个主审很是不满,结果徐谦拿出了簿子,突然告诉他,河南的大灾怕是已经轻易解决,闹得朝廷几个月都不安生的问题已经无影无踪。

  嘉靖先是一愣,随即便是心下狂喜。

  这就像一个人对某件重要的事束手无策,苦苦折腾了几个月之后,突然有人轻描淡写的告诉他,问题已经不再了,已经消失了,这个问题再也不会烦扰你,这种心情可想而知。

  更何况徐谦的这个账簿猛地给了嘉靖一个启迪,这个启迪就是,只要如意坊还在,将来再有灾情,怕也再不会困扰朝廷,再也不会让朝廷几个月都不安生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7-1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