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架空历史] 宋王 【作者:尹三问】(8月7日更新至“ 终章 我的江山,如诗如画")

0
第四四二章 天灾人祸

  大名府黄河决口,大宋朝顿时一片愁云惨淡。

  不管怎么着,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要想办法处理的。首先一个,自然是统计受灾情况,追查原因,其次是尽快救灾,最后便是一个很传统的事情,那就是——追究责任。

  朝堂的任何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纯粹,背后都是有利益关联的。治河更是如此,当年为什么六和塔的方案能够入选?说白了,这与富弼和文彦博,以及与他们利益相连的人也是有关系的。

  在朝堂上诸位大佬们眼里,方案的对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没有错,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大宋朝的党争也逐渐便的严重,神宗之后更到了顶点,这也是大宋朝亡国的原因之一。

  当年六塔河方案之所以能够通过,并不见得是有多高明,相公们也未必仔细论政考察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他们有一个劲敌,前宰相、判大名府的贾昌朝提出的“回复旧道法”。

  姑且不论他们谁的方案更加优秀,因为相公们直接忽略了这一点。因为治河方案意味着政治资本,治河成功更是天大的功劳。对于贾昌朝而言,一旦自己的方案通过,治河成功,便可以成为再次拜相,东山再起的资本,并且笑傲庙堂。

  文彦博和富弼怎么能容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所以自然不会选择他的方案。只是一时间又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案,于是乎投机取巧的六塔河方案便被矮子里面拔将军。然而他们都没有仔细考虑论正过,甚至没有咨询懂得河工水情之人。

  六塔河方案失败了,那是注定了。不过恢复故道之法也未必可行,毕竟横陇故道已经严重淤塞。若是要全部清淤整理出来,怕是需要数十年之久,动用至少百万以上的劳工,花费更是惊人。

  无论从可行性和性价比上来讲都是不成的。只是六塔河方案比他更加不靠谱。尽管当时欧阳修反对了,却最终反对无效。因为当时方案已经开始实施。如果这个时候叫停,岂非说明文相公与富相公眼光有问题,决策失误?而且两人还会认为,欧阳修是在帮贾相公说话,自然毫不犹豫地反对了。

  两位相公拉不下这个面子,也压根不愿意承认错误。最终只能是坚持到底,一错再错。当实际来检验的时候,一切都清楚明白。这个时候对错还有意义吗?受苦的是沿河的百姓,受伤害的则是大宋王朝。

  这就是政治,治河在北宋绝对不是个技术问题,也不是工程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

  这一次也毫不例外。

  熙宁二年的方案,王安石主持过,于是乎朝中对他的弹劾很多。当然了,是皇帝赵顼首肯主导的,当时王安石毕竟还不是宰相,所以也不能怎么怪罪。

  至于大河决口处的大名府地方官,虽然有弹劾。可是大部分人都悄悄的,顶多是浅尝辄止,并未太过深入。因为判大名府的不是别人,正是前宰相,河北路宣抚使韩琦。

  如果只是前任宰相,倒也不足为奇,然而韩琦却比较特别。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天圣五年进士,三朝元老,担任宰相数十年之久。朝中唯有富弼与文彦博能与之相提并论,欧阳修虽然出名,可是在官职与政绩方面要差一些。其他人的资历都相对差了一些。

  而今虽然离开了汴京,却判大名府。要知道大名府乃是河北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城池。同时还担任了河北路宣抚使的职务。前文已经说过,宣抚使乃是很重要的官职,代表天子,在军政方面都有重大权力。

  大宋朝最重要的两个宣抚使便是陕西路和河北路,一个抵御西夏,一个抵御辽国。相对来说,辽国乃是大宋朝的头号对手,心腹之患。,更为重要一些。皇帝赵顼能将河北路放心交给韩琦,足可见对其信任。

  再者,因为黄河决口和改道的问题,近年来,河北路一片糜烂,完全是个烂摊子。韩琦能够料理,并且逐步恢复,也可见其能力。

  除此之外,韩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狄青告诉林昭的。

  赵宗实能够当上太子,继承大位,韩琦出力不少,可以说是从龙之臣。当年汝南王赵允让与韩琦私交不错,韩琦自然要为他家十三郎出力了。仁宗晚年时期,韩琦曾多次劝谏仁宗立太子,而当时的太子不二人选正是赵宗实。

  当赵宗实继位之后,太后曹氏的影响甚大,并且手握玉玺,可以垂帘听政。正是韩琦威逼利诱,帮助赵宗实从曹太后手中夺权的。不得不说,如果赵宗实对曹太后不孝的话,韩琦则有些忤逆。

  从这个角度而言,韩琦并非好人,至少是林昭的敌人。

  外人可能不知道韩相公的这些功劳,但赵顼肯定的知道的,自然不会薄待了自家功臣。朝中大臣们慑于韩相公的威名不敢过分弹劾,赵顼也有意忽略,同时也不相信韩琦在堤防上有失误。

  韩琦在奏报河北路灾情的时候,也对决口的原因做出的说明。是因为二股河淤塞,排洪功能有限,大名府附近的河堤乃是前两年修建的,并不十分牢固,大雨日久,受到浸泡出现了垮塌。加之北部地势更地,所以河水向北流去,出现了决口。

  如此解释似乎合情合理,乃是天灾而并非**。加之韩相公亲自巡视,加固堤防,最终亦无可奈何,似乎怪罪不得。

  天灾就天灾吧!黄河水患已经习以为常,故而大宋君臣只得默认这样的事实。

  只是如此一来,治河方案失败了,黄河水患该如何解决呢?

  一直北流自然是不行的,塘泊是唯一的屏障,大宋朝的国防问题实在是堪忧。所以黄河必须尽量恢复东流,这是满朝大臣们的共识,治河绝对不能放弃。

  只是到底该怎么办呢?赵顼有些束手无策了。

  思来想去,赵顼发出了一道命令,向全国征集治河方案。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黄河水患已经彻底威胁到了大宋朝的生死存亡。所以,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解决,当成一个工程问题解决,而非一个政治问题。

  赵顼已经下定了决心,治河绝对不能再成为大臣们争权夺利手段。他要亲自主持,真正投入,治理黄河。

  征集治河方案的诏书随即就发出了,无论官民皆可提出治河方案,已经采纳,可行实施,便会重赏。良田万亩,三十万钱,升官封侯等诸多厚重的赏赐公布的时候,大宋朝沸腾了。一时间许多人聚集到黄河岸边“勘查”,抑或者上书提出方案,都期待着能被选中。

  看到这样的情况,林昭笑道:“这是要闹笑话吗?看来须得先办一场海选才是!”

  李承道:“如此投机取巧者不在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冲着赏赐去的,滥竽充数,至于方案,有几人能够拿出来?即便拿出来了,大都是狗屁不通的东拉西扯罢了!”

  狄青笑道:“这也就罢了,关键最后选谁的方案?到时候朝中诸公必然又是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赵顼想治河没错,只是想要纯粹的治河怕是不容易。”

  “不过他有这份心倒是好事,毕竟黄河水患已经相当严重,亟待解决!”林昭得知消息,此番决口死伤数万,因此受损的房屋,土地更是数量惊人,河北路的百姓们着实是辛苦,有些动了恻隐之心。

  狄青轻声问道:“公子也有意上书参与吗?”林昭早前让他们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他便猜到了。

  林昭点头道:“没错,毕竟治河对大宋朝,对百姓都是有好处的。而且……”

  “而且还是个收拢民心的好机会!”狄青对此深以为然,黄河水患乃是大宋心腹之患,谁要是能治理好,必定是彪柄千秋,载入史册的功绩。必然为广为传颂,黄河两岸的百姓必然会感恩戴德。

  “嘿嘿!”林昭轻轻一笑,他也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一举数得自然最好不过。

  狄青道:“不止如此,如果真的能够主持治河,还能趁此机会,在地方上发展实力。”

  蒋雷霆忧心忡忡道:“只是治河怕是不那么容易,要有个妥善的方案才是,饶是如此,河堤不够坚固,迟早会出事的。”

  林昭信誓旦旦道:“河堤的问题我能够解决,保证固若金汤,不会轻易溃坝。”

  “果真吗?”

  林昭笑道:“已经在实验了,想必不日就会有结果,只是河堤再坚固,河水不能通畅,迟早还会出问题的,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狄青道:“这个,想必欧阳永叔会想法,我会尽量招募水工为公子出谋划策。”

  “最重要的是收集水情资料,到时候才有说服力,否则朝中诸公如何能支持?我们连染指的机会都没有!”林昭打算是以事实说话,如同招标一样,一举拿下治理黄河这件大工程。看似有些吃力不讨好,但实际上却有无限潜在利益!

  狄青却语重心长道:“公子,治河除了材料,方案之外,还要考虑人的问题,哪一次水患只是单纯的天灾?首要考虑的该是**!”

TOP

0
第四四三章 工欲善其事

  “狄公是指韩琦吗?”。林昭觉得,狄青说这句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的,尤其是眼下大名府黄河决口,河北路官员处于风口浪尖的时候,就更加有指代嫌疑了。

  狄青轻轻笑道:“我只是知道他韩琦绝对没有想象的那样干净!”

  “果真?”

  “那是自然,莫非公子以为我是有意中伤韩琦?”

  倒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狄青与韩琦可是有恩怨的。根源则是大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韩琦是正经的科举进士出身,而狄青出身行伍。即便狄青平定了南方侬智高之乱,官至枢密使,可文官们依旧秉持“东华门外状元唱名者才是好汉”的传统,根本看不起狄青,多有怠慢,韩琦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年狄青担任枢密副使的时候,韩琦情愿去做三司使,都不愿意担任枢密使这个大宋军方第一号人物。压根就是看不起狄青,不愿与之威武。后来文官集团合力将狄青赶出朝堂,韩琦更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是狄青的死对头。

  若非狄青有别的重要任务,那般悲惨遭遇……可以说全都是拜韩琦所赐,记仇是肯定的。再者,韩琦支持的是赵宗实,与仁宗皇帝亲信的狄青自然出于敌对状态。不过林昭相信,在正事上,狄青不至于这般公报私仇,不会这样不理智,否则他就不会坚持二十年寻找林昭,一手建立起明月宗,忠心耿耿为之谋划谋略了。

  林昭摇头道:“自然不会!”

  狄青续道:“我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河北那边有消息传出来。大名府决口并非只是天灾。也与**有关系,东流下游有许多的土地,若是大规模分红抑或者决口,损失会不小的,这些人与韩琦隐约都有关系……”

  “这样啊?”林昭没想到黄河决口,还有这样的**原因,沉声道:“这么说的话,韩琦确实有问题!”

  “至少是有嫌疑!”狄青给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

  “狄公有什么想法吗?”。林昭知道。狄青提起这件事,可能不是那么单纯,很可能另有所图。

  “韩琦当年没少为赵宗实出力,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能耐。虽说他现在远离中枢,可是若一旦有事情,韩琦必然会是赵顼的帮手,至少高滔滔会对她多有倚重的,如果趁此机会,打击一下韩琦。不知公子意下如何?”狄青果然是要出手了,以前他们的行动都十分被动。这次则是要主动出击,当然了,一开始自然不能对准主要目标,只能循序渐进,从外围开始入手,不引起怀疑,ri积月累必有重大进展。

  林昭点头道:“如果韩琦真的有问题,按照赵顼此番的决心,以及朝堂上的影响,倒是可以让韩相公难受难受。”

  “公子眼下必须要与赵顼虚以为蛇,最好是借力打力,借用赵顼的力量来对付韩琦,让他自毁长城。”这是一个有些yin险的招数。

  听到狄青这个建议,林昭完全同意。一方面是韩琦本身可能有问题,另外一番,他们都算是自己的仇人,既然是报仇,就绝对不能心慈手软。若是能让仇人之间,彼此相互残杀,那更是大快人心。

  “只是赵顼对韩琦十分信任,那老家伙在朝中根基很深,怕不是那么容易能动摇!”

  “那我们可以先试试,看看赵顼维护韩琦到底到什么程度?”狄青沉声道:“还有便是打草惊蛇,看看河北那边到底有什么反应,加以印证,然后再想办法对付韩琦。”

  “好,就这么办!”林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韩琦的价值,虽说眼下他最宠幸信任的臣子是王安石,可是一旦遇到大事,真正为辅佐赵顼的第一人无疑正是韩琦。至于文彦博和富弼等人,就不好说了。如果能干掉韩琦,或者将其“打残”,无疑是废掉了赵顼的左膀右臂,对于将来的事情大有好处。

  随后他们商议了,先略微试探xing的上疏弹劾。在朝堂上引起一股风cháo,对目标对准韩相公,只需要略微推波助澜就是了,接下来等着看好戏就是了。找两个御史不是问题,明月宗那边自然会安排妥当。狄青甚至打算暗中向皇城司传递消息,让他们间接来告知赵顼,双管齐下,起到的效果或许会更加明显。

  狄青道:“不过轻易想要插手此事,怕不是那么容易,最重要的还是治河方案。这个我会尽力帮公子谋划的,只是那材料的事情……”

  “我已经在试验了,有一种叫做水泥的新材料,保证可以让河堤坚硬如铁,牢固如磐石。”

  没错,林昭研究的新材料正是水泥!

  黄河之所以不断决口,除了水位确实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缘故,那就是河堤多为泥土,根本不结实,长时间的浸和冲刷之后,很容易出现溃坝决口。从府州返回经过滑州渡河时,折美凤童言无忌的一句话,想到了这个可以坚硬如铁的材料。

  有了水泥,再加上砂石搅拌,便有了混凝土,这玩意用来修筑河堤,自然比黄土要坚固许多。单是这一样材料,就足可以说服朝廷诸公,有至少一半的机会能拿下治河的“招标”,当然了,一个合理的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乎,他们分头行动,林昭这边抓紧水泥的研发与生产,狄青则是全力帮助林昭制定治河方案。当然了,林昭自己也是有考虑的。

  后世治理河流,很重要的一个方式便是修建水坝,抑或者是水利枢纽工程。可是碍于技术手段的问题,在这个时代是很难行得通的。让大宋朝在黄河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有可能吗?至少林昭没有这样异想天开。

  那么只能采取疏导和清淤的方式来办,如何疏导最为便捷,这个问题有待狄青他们去落实。林昭决定先从工具上来入手,有时候一个方案固然优秀,也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如何能让人相信这个方式能有效呢?如果有一两件实物,当场展示结果就不一样了,眼见为实乃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明显更具有说服。

  回到汴京的那一ri其,林昭便吩咐了于玄,寻找一些有经验的工匠,然后前往汴京城外的一座砖窑,水泥的研发就是在这里秘密进行的。

  水泥的制作并不十分复杂,主要是把含有硅酸盐和碳酸钙的石头经过煅烧,再加上一些工艺,最终烧制成为粉末。但是加水之后便成为一种极强的建筑粘合剂,干燥之后便会十分坚固,乃是后世最常用的建筑材料。

  此时放在大宋朝,那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建筑材料。尤其是在大工程中效果更为明显,若以此来加固黄河河堤,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昭很庆幸,自己前世对这些化学方面的东西有些了解,故而此时摸索着弄出来。然后又找寻了一些有经验的工匠一起琢磨,总算是搞明白了一些门道。如果沈括在,与他一起合作自然是最好不过,凭借沈大科学家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肯定会很快有所突破的。只是沈括而今尚在延州,来不及参与,故而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所幸,多次的实验之后,总算是有些眉目了,而今第一批产品就要出炉了。林昭很是期待,想要一睹为快,瞧瞧自己制造的第一袋水泥能有怎样的功效?

  来到砖窑的时候,于玄便迎了出来,这几天他为此事忙忙碌碌,甚至顾不上回家。加之保密的缘故,他也是有意留下来的。几ri下来也算是殚jing竭虑,没少忙碌,也着实有些劳累了。

  不过瞧见林昭时候,顿时来了jing神:“侯爷,你怎么过来了!”

  “看看你们研发的情况?如何?”

  “已经快要出炉了,因为没有经验,故而制作颇为麻烦,所以耽误了不少时间。不知道做出来的,是否是侯爷想要的东西!”

  “只要你们用心就好了,不成功也不要紧,工艺的问题我们可以再逐步改进。”林昭虽然着急,却知道这是急不来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水泥质量与功效必须要达到预期,这一点至关重要,故而不可cāo之过急。

  “侯爷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的。”林昭交待的事情,于玄自然尽职尽责。他虽然不知道林昭到底要做什么,但可以从着急与重视的程度揣测一二,故而丝毫不敢怠慢。

  “侯爷,那边有消息了!”

  林昭正在等待水泥出炉的时候,李承匆匆赶来禀报了一个消息:“公子,河工之中果然找到人了。公子当真是料事如神啊!”

  “嘿嘿,不是料事如神,而是漕运也要牵涉到清淤问题,河工之中自然有清淤的好手,这些人正是我们能用得着的。”

  “原来如此!”

  “走,我们去见见,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奇思妙想!”

  林昭坚信一点,工yu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必要的准备,一个都不能少!

TOP

0
第四四四章 必先利其器

  黄河之所以经常决口,是因为泥沙含量高,逐渐的淤积,使得河床越来越高。

  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如果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就更容易沉淀。黄河出了三门峡之后,一路上几乎全是平原,落差很小,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淀淤积,久而久而,河床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地上河。

  故而北宋的官员们都有一个愿望,如果可以水由地中行,那么水患将会有所缓解。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沉淀,还能够冲击带走以前淤积的泥沙,使得河道逐渐逐渐变深。

  这一点,林昭已经想到了办法。

  当然了,除了利用河水本身的流速之外,也必须加强一些人为的疏浚手段。须得想办法,使用人工清淤。这个时代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没有清淤船,完全用人力给黄河清淤像是天方夜谭。

  不过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他们总是会想到办法的。或许以前黄河上很少有人这样,但是运河上肯定会有。汴河漕运乃是宋朝命脉,一旦河道淤积影响行船,汴京上百万人就要饿肚子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年都会有河工为运河清淤。

  既然运河可以清淤,那么同样的办法,或者是加以改良,利用到黄河上去,似乎也是可惜的。只是大宋朝的官员们从来没有把运河与黄河一视同仁,又认为人工清淤还是无稽之谈,故而没有重视这个方面。

  别人不重视,但林昭会重视,任何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的。

  于是乎他让李承去汴河河工之中高价聘请有经验者。反正沿河汴河水深,不需要清淤,他们也都闲着。

  李承找来的人叫李公义,乃是汴河漕运上的一个小吏,读过书有文化。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河工。最初他愿意前来是有人出高价,当见到是威远侯的时候,顿时诚惶诚恐。对他一个不入流的小吏而言,和一个侯爷侍郎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小人见过威远侯!”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林昭面前,李公义不由自主地有些紧张。

  林昭摆手道:“不必多礼。李先生坐!”

  这位年轻的侯爷当真是平易近人,林昭的和蔼顿时让他如沐春风。尤其是一句李先生的称呼,让他受宠若惊,一介河工小吏,何曾受过如此尊敬。

  “谢侯爷!”

  “李先生,找你前来所为何事。想必你也知道。”林昭问道:“听闻治河清淤这方面先生比较擅长,可有什么良方?”

  联想到最近朝廷征集治河方案的事情,李公义就全明白了。虽说他的那点经验也是可以应征的,但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谁会在乎自己一个小小河工呢?即便有运气,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也只有威远侯这样的勋贵才能说上话。还不如的间接献计,赚点报酬。

  “侯爷。汴河清淤不同与黄河,运河水流平缓,多用人力。黄河的话,可以借用水势,用另外的方法!”

  李公义如此明白,也懂得自己的目的,一上来就开门见山,顿时让林昭刮目相看。

  “先生有办法?”林昭立即追问。

  李公义道:“运河下游泗州一段河水湍急,与黄河有相似之处,我曾尝试用过铁爪龙扬泥车!”

  “铁爪龙?”

  李公义解释道:“是这样的。用铁数斤制作为铁爪,然后系上绳索挂在船尾沉入河底。然后驾船疾驶,顺流相继而下,反复多次,便可使河水深入数尺。”

  这么一说。林昭就明白了。实际上就是使用铁爪在河底拖行,翻动沉积的泥沙浮起,借助河水流淌将泥沙冲走,从而达到清淤的效果。这个方法使用的人力不多,投入的设备也只有铁爪和船,至于动力几乎全都是借用水势。

  船只顺流而下拖动铁爪,十分方便。然后再借助于水流冲沙,十分便捷,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很好,李先生果然奇思妙想!”林昭当即赞许,还别说李承却找人是找对了,李公义虽然是个河工小吏,平日里却比较善于思考和创造。

  “侯爷谬赞了!”

  林昭道:“此物甚好,如果先生愿意献给朝廷,我会为先生请功的。”

  “多谢侯爷!”李公义激动不已,威远侯出面,可比自己上书要强许多。

  “不过有一点,还需要麻烦先生!”

  “但请侯爷吩咐!”李公义而今对林昭那是恭恭敬敬,惟命是从。

  林昭道:“黄河水宽,泥沙淤积也比较严重,如果只是几斤的铁爪怕是不成。而且泥沙淤积比较厚,想要清淤更深,但靠顺流而下船只的拖动力道似乎不足,需要加强一些,不知先生可有办法!”

  此话一出,李公义顿时佩服的五体投地。原来以为威远侯只是想要借此向朝廷邀功的。没想到侯爷竟然懂得清淤泥沙的道理,而且一说就说道了点子上,完全是个行家。如此一来,更加钦佩,心中仅存的意思卖弄之心也荡然无存。

  “侯爷说的是,小的会立即改进的!”

  林昭相信以李公义的能耐和经验,改进这个不是问题。

  “好,那就有劳先生了,这些日子就烦请先生先居住此处,待功成之日,少不得先生的好处!”

  李公义明白,人家这是要保密。他很清楚,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这一辈子就这一回,故而绝对不能错过,当即点头答允。

  还别说,李公义当真是厉害,没过多久就改良好了铁爪龙的设计。

  “李先生如此之快?”林昭也有些惊讶,如此速度着实有些惊人。

  李公义笑道:“平日里常年在河道上忙碌,这些事情都了然于心,只需要略加改装,便可起到侯爷要求的效果。”

  “好啊,请先生讲解一下!”

  李公义拿出手中的一张草图,解释道:“侯爷情况,可以用一根长约八尺的巨大,制二尺长的齿,加装在木头下面,如同杷状,然后压上一块石头。两边系上大绳索,两端链接在大船之上,相距约莫八十步左右,都用滑车绞动绳索,让巨木之下的齿来搅动泥沙,只需移动船只便可做到连续动荡泥沙的功效。

  此法,在黄河之中可行。即便是泥沙颇深,也可以深入搅动,使得泥沙漂浮,借助水流将泥沙冲走。如此反复多次,想必是对于治河比较有功效。如果喝水过浅,大船行动不便,则可是用小船使用铁爪龙。”

  林昭立即拍手叫好:“先生当真奇思妙想,很好很好,此物果然更有效果。只是如此一来,船上的滑车需要人力操控。”

  “河工之中不乏膀大腰圆之人,操纵滑车绞动并不成问题。何况水流的拖动也会有效果,故而并不十分费力,是完全可行的。”这方面李公义有经验,故而很有发言权。

  “那好,让先生费心了。”林昭道:“那还烦请先生立即着手制作,只要有个样品出来,我有用处。至于需要的材料,人力,经费尽管开口,一应满足。”

  “好,小人定会尽快制作的!”

  有个这东西,到时候在朝堂上的说服力必然大大增加,离开的时候林昭嘴角露出一丝自信的笑意。

  “李承啊,此事办的很出色,当真是找对人了。”林昭轻轻一笑,连声夸赞。

  “嘿,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

  “看,别谦虚嘛,我刚要夸你慧眼识珠的!”

  “嘿嘿!”

  还别说,林昭的运气很好,李公义这边制作疏浚工具的时候。水泥的制作也完成了,于玄不敢耽误,立即叫林昭前去检验。

  林昭瞧见那火山灰一般的粉末时,林昭连声赞叹,在古代弄出这玩意当真不容易。效果反自然是非常之好。

  “侯爷,这玩意当着能够坚硬如铁?”工匠们对此将信将疑,不过是粉末状的东西,怎么可能?尤其是侯爷还给取个名字叫水泥,怎么听都觉得是很柔软的东西呢?

  “怎么,相信我吗?”

  “小的不敢!”

  林昭笑答:“你有疑问不奇怪,眼见为实,咱们就来试试!”

  随后林昭亲自动手,加水搅拌,很快就成为一团粘稠状的东西。林昭随手用一块木板将水泥糊在两块较为光滑的石头之间。笑道:“过两日你们再看!”

  随即有让人运来一些沙子和石头,加上水泥叫板,然后倒在一个木桶之中。工匠们看的将信将疑,说道:“你们且等着就是了,会有怎样奇效,到时候会知道的。”

  “当真吗?”

  于玄笑道:“自然是肯定的,侯爷说的能有错?”他是见识过林昭奇思妙想的许多创造发明的,故而一点也不奇怪,对林昭有莫名的信心。

  “且等着就是了!”林昭临走的时候瞧见刚才用来揽水泥的木板,轻轻摇摇头,看来建筑工具也需要改良一下,至少该有点瓦刀一类的东西。

  随即便信手在白纸上划了几个图样,交给于玄道:“拿去铁匠铺给我打造几件东西回来!”

TOP

0
第四四五章 治河策

  皇帝赵顼下诏征集治水之策,虽然献计的人不少,可大多都是滥竽充数,有的则是老生常谈,根本没有什么可行之策。

  赵顼对此大为遗憾,怎地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大宋朝的英才都到哪里去了?治理黄河当真就这么难?没有一丁点的办法?

  殊不知,因为六塔河与二股河方案先后失败,朝中官员们对治河当真是没有多信心。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轻易讲出来。要知道,黄河已经把大宋朝折腾的够呛。这个时候出手,如果能顺利治河那自然最好,是大功一件,如若不能,必然会被人各种咒骂,甚至是穷追猛打。韩琦那种稳如泰山,官家异常宠信的待遇其他人是不会有的。

  一句话,收益渺茫,风险很大!

  所以,朝中官员们大都噤声了。除了些许忠义之士和一些投机取巧之徒,在治河这件事上全都不发声了。说到底,大宋朝治理黄河绝对不是个工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所以朝臣们很敏感。

  不提建议,不代表没有意见。

  一旦某一个方案被提出,却有各种各样的讨论,自然是反对者居多,可以瞬间放方案批的一无是处。貌似大宋朝的官员们吐糟已经成为习惯。

  赵顼当真有些无奈了!

  就在他即将打算放弃的时候,一道奏折递到了垂拱殿。上书之人是威远侯,兵部侍郎林昭,至于内容则是一道治河策。

  赵顼急忙打开一看,瞧瞧内容之后顿时眉开眼笑,拿着奏疏兴高采烈地去上朝了。至于下面一道某御史弹劾河北路某重臣的奏折,暂时被他忽略了。

  以至于伺候的内侍们都大为惊喜。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愁眉苦脸的官家龙颜大悦。他们虽然不知道内容,可有一点他们能确定,上书的这位大臣怕是要发达了!

  至于是谁,唯有前去传旨的宦官黄怀信知道,此人正是威远侯林昭。林大人乃是大宋朝的新秀,他们都是有所耳闻的。年纪轻轻便封侯了,这次只怕是又要大获重用了。这不。官家让他去传林侯爷入宫参加大朝会!

  林昭虽然挂着兵部侍郎的名号,可实际上是个虚衔,和谈回来之后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加之他在西北打仗、和谈,劳顿了许久,自然要给他放个大假,回汴京之后一直在休息,平日也不上朝。

  今日大朝会,汴京各部院,重要衙门的官员都全都会参加。这么齐全的状态。要么是大节庆,要么就是有重大事情讨论。

  官员们都知道,讨论的主题肯定是黄河水患治理问题。大名府的决口至今尚未堵,降雨还在继续,黄河水滔滔不绝流向河北,官家肯定着急万分。只是即便是大朝会又有什么用呢?前面已经好几次了。都是无疾而终。

  治河接连失败的状态下,谁都不敢贸然开口,也没有那个能耐!不得不说。号称能臣名士济济一堂的大宋朝,官员们搞斗争都有一套,可是办实事似乎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大朝会在大庆殿召开,这可是汴京皇宫主殿,规模宏大,容纳的官员自然也不在少数。皇帝赵顼驾到之后,官员们纷纷见礼。这个时代,君臣之间的差别只是皇帝坐着,大臣们站着,这是太祖赵匡胤的手笔。却不需要跪拜。

  赵顼落座之后,便朗声问道:“大名府黄河决口已然半个多月了,征集治河之策的诏书也下达许久。诸位可有良策?”

  朝堂上顿时一片默然,没有一个人吭声!一如既往的如此状态,已经持续了许久。不过有的细心的官员已经注意到,官家今天的神情不同寻常,莫非是有什么变数?不成够吧?

  “怎么?都没有吗?”赵顼冷冷问了一句,略微有些不满,眉间却又有几分得意。

  “你们没有,朕这里有!”赵顼猛地一拍,一份奏疏落在了御案之上,气势陡然间强盛了许多。

  不过官员们的反响很差,大部分都没有在意,甚至没有一点惊疑之色。最近的方案还少吗?可大都是夸夸其谈,有几个可行的呢?他们已经做好吐糟的准备了。只怕官家又是过于着急了。

  不想,皇帝赵顼朗声道:“传林昭上殿!”

  林昭!

  当这个名字传出来的时候,大殿上顿时传出一阵骚动。如果这份奏疏是林昭所上的话,今日的事情怕就有些变数了。林昭在大宋朝的名头很响亮,每次都挑战难度不小的事情,每一次都能成功。他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少吗?难道治河有希望了?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林昭到底还年轻,故而过于情况。小小年纪,就敢在治河这样重大的事情上指手画脚,一会该吐槽的还是要吐糟,也算是给年轻人一点教训。不过也有人信心中泛起不祥的预感,比如吕惠卿。

  对于林昭的实力和为人,他比别人体会更深,难不成这小子当真治河有方?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无疑会更加的飞黄腾达?以后再想要报仇可就难了。一时间,他心中的权力**更加的浓重。至于王雱,心里则微微有所酸楚,有些嫉妒。当然了,也要看看林昭到底有什么提议,最好是被驳斥的体无完肤,他可是等着看笑话呢!

  王安石站在前方不动声色,在治河这件事上,他的态度很公允。如果真有办法治理黄河,无论是谁他都会表示支持的,王相公虽然执拗,却也耿直。

  至于赵抃,心情就略微有些复杂了。仁宗之子如此优秀,为治河做出贡献自然是好,值得称颂。可是他越发身处高位,他与当今官家之间的矛盾就越明显,到时候该如何是好呢?

  林昭在内侍的引领之下步入朝堂,年轻的面庞加上那侍郎级的朝服,在朝堂上显得是那么的特别。年老的有些汗颜,年轻的有些艳羡,鹤立鸡群的林侍郎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在经过多日的准备之后,林昭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治河方案。可行性与效果预测等各个方面,都有过谨慎的预测和评估,肯定能让赵顼心动,他也有信心说服朝廷诸公。

  当宦官来传旨的时候,他知道第一个目的达成了。至于第二个目的,需要在朝堂上努力一番。

  “臣林昭参加陛下!”林昭不得不躬身向龙椅上的侄子行礼,那本该是自己的位置,自己更为尊贵,而今却不得不委曲求全向他行礼。总有一日,要将他拉下来,跪伏在自己面前。

  “东阳免礼,这道治河之策是你所上?”赵顼对林昭很客气,之前他有些苛待了林昭,心中略微有些歉意。故而通过封侯的方式来弥补,同时希望林昭因此感恩戴德,继续培养为心腹。而今看来似乎是有成效的,在自己最无奈的时候,林昭上书为他分忧,有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是的!”

  赵顼笑道:“那你为诸公说说吧,你要采取怎样的治河方案!”

  “河水回归东流,重修二股河!”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实践已经证明,二股河方案失败了,林昭却还要提出这样的方案?他脑袋被驴踢了吗?还是发烧了?

  “东阳,大名府的决口尚未堵上,这二股河该如何重修?是何道理?”很显然,赵顼这是要和林昭一问一答,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林昭朗声道:“黄河必须恢复东流,对这个问题,诸公有异议吗?”

  这还用说吗?谁敢否定大宋朝国防的最基本策略?自然没有人反对。

  “那就好!”林昭续道:“回过东流无外乎有以下几个方式,第一便是恢复横陇故道;第二,由北清河济水故道入海;第三,通过汴河与泗水引入淮河,由两淮入海;第四便是刚刚失败的二股河!

  不知道诸位前去考察过没有,横陇故道淤积严重,要是要清理出来,需要数十年的时间,眼下黄河已然是燃眉之急,只怕我们等不起。至于北清河,需要经过梁山泊等地,似乎也还不错。只是工程量浩大,一不小心可能还会危害京东路,是以不敢冒险。”

  两淮与江南乃是大宋钱粮基地,汴河与泗水运河更是大宋朝的经济命脉,谁敢让黄河夺淮入海?所以只剩下了二股河东流的方案!

  有人立即反对道:“可是二股河刚刚失败,是不可行的!”

  “失败了一次就一定不可行吗?”林昭反问一句,说道:“大名府附近的黄河东流,相对来说地势比较地,是可以引导河水东流的。只要清淤及时,完全可以。诚如欧阳公当年所言,只要修好了入海口,河水自然东流!”

  “话虽如此,清淤之事哪里那么容易?如何才能做到?再者,大名府的决口十分严重,如何才能堵塞,即便堵塞了,又如何保证河堤再不决口?”

  “堵上决口不难,只要东流畅通,洪峰可以安然通过,自然不会出现决口的事情。再者,我有办法,让河堤固若金汤。”

TOP

0
第四四六章 调虎离山

  “林侍郎大言不惭了吧?河堤如何才能固若金汤?至于清淤,二股河东流是那么容易便能清淤的吗?”

  很多人都对林昭提出了质疑,甚至已然有人开始讽刺,多有嘲弄。有些稳重了虽然没有开口,可是眼见之间多是不信任,或者说难以置信,显然都不太看好。

  林昭笑道:“陛下,请容许臣带证物上殿。”

  “准!”事已至此,赵顼自然全力支持。

  随即殿前司侍卫搬上来几样东西,林昭目光一扫,瞧见其中一人竟然是曹国舅嫡孙曹建。

  诸位大臣翘首以盼,瞧见呈上的东西分别是一盆粉末状黑灰,一块貌似石头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个颇有几分重量的“大石块”。

  林昭解释道:“臣最近新研究出一种建筑材料——水泥,便是此物!”

  一堆黑灰也敢用来修建河堤?水泥是什么东西?顿时一片哗然,还有许多嘲讽。

  当真是愚昧,林昭并未跟他一般见识,说道:“此物目前是黑灰,但是这两样东西便是这黑灰制作而成。”

  “什么?”

  众人这才注意到,那块疑似石头的东西。

  “请诸公上前检验此物质地与坚硬程度!”

  枢密院的一名武官上前用力掰,却纹丝不动,仔细瞧瞧道:“似石而非石,颜色上与那黑灰倒是有几分相似!”

  “再看此物!”

  又有几人上前仔细瞧瞧,发现原来是许多的砂石混合凝固在一起,却粘连的十分紧密,整体十分坚固。赵顼也站起来饶有兴致地看看,甚至还容许侍卫用刀砍劈。除了掉下来些许的粉末之外,根本不为所动。

  赵顼大为惊喜,问道:“东阳,这便是你说的那可以让何地固若金汤的材料?”

  “不错!”林昭道:“水泥加上砂石和水,按比例调配搅拌。放置数日之后便形成此物,名曰:混凝土。此物建议程度可比石头,若以此来修筑河堤,是否比寻常的黄土与石块更结实呢?”

  事实摆在眼前,众人都将信将疑。新事物出现,接受起来自然慢。这是很自然的状况。何况自己带来的是成品,官员们并未见过变化过程,难以接受也是有的。

  林昭并不着急,说道:“陛下,为了让你和诸公有更直观的见识,同时也是验证此种材料的质地。臣请求让工匠现场在大庆殿外制造几个样品。然后派驻殿前司禁军把守,数日之间结果自然分晓。”

  如此才是最直观的方式,铁证如山。虽说皇宫不是工地,可是赵顼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下来了,眼下治理黄河才是当务之急,其他小节不必拘泥。林昭带来的这个叫作水泥的材料让他十分好奇,他也有心验证一下。

  “好。朕准了!”

  当即有几名工匠在御前侍卫的看护下,在大庆殿外施工,这在大宋朝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大臣们也都看的一愣一愣的,林昭果然非同一般,竟然鼓捣出这样神奇的东西。如果整条河堤都用此物加固,倒真是可以固若金汤,众人拭目以待。

  “林侍郎,此物如此神奇,造价几何?”治河经费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三司的人立即开始关心亲这个问题。

  林昭笑道:“说白了。此物的原材料乃是石头,只是经过特殊的工艺烧制,造价并不高,只要修建好了窑口之后,产量也会提高。可以大规模生产。”

  物美价廉,三司的人松了一口气,大感兴趣!

  “河堤是坚固了,可是水流若是不畅,即便是不决口,也会有漫坝的情况出现……”

  “那么重点便是河道疏浚了,这个也不难!”林昭道:“臣已经请有经验的河工设计制作了一些工具,只是不便带上殿来。不若三四日之后,等诸公验证过水泥的功效之后,亲自到五丈河边观看,工具清淤效果。”

  用事实说话,永远都是上上策。

  赵顼心情大好回到了垂拱殿,只等着三日之后见分晓。黄河治水的事情总算是有眉目的,这让压抑许久的心情略微得到放松。赵顼也算是个勤勉的皇帝,所以回到垂拱殿之后,他便再次翻看起奏疏,继续处理政务。

  略微翻看了几本,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赵顼随手又拿起一本看似不起眼的奏疏,翻开看了几眼,脸色顿时有些变了。

  这是一位御史上的密奏,是弹劾河北路宣抚使,判大名府韩琦的,至于罪名则是失察之罪。意思是黄河东流下游有些许良田,若是决口或者是出现水患,必然会大受损失。而这些土地的所有者分别是几位勋贵之后,其中有韩琦的侄子韩俊。

  御史是可以风闻奏事的,只是短短几个陈述事实的奏疏,可是很容易便会产生一些联想。赵顼猛地一震,无力地靠在龙椅上,有些沉默了,这封奏疏言下之意是要告诉他大名府黄河决口并非天灾,有可能是**?

  当真如此吗?

  虽说没有明言,字里行间的意思,似乎是因为下游有良田,为了避免黄河决口冲毁农田,所以黄河只能在上游决口……而韩琦作为河北路宣抚使竟然没有丝毫察觉。何况其中那些勋贵之子与韩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他的亲侄子。如此情况下,似乎已经不是失察这么简单了,有可能是包庇,再延伸一些就是惊天大罪了……

  赵顼瞬间惊出了一身冷汗,当真如此吗?自己最为信赖的韩相公竟然是这般为人?让自己忧心忡忡的黄河水患是**?一时间,他怎么都难以接受。

  或许是有人造谣或者是恶意中伤吧!可是虽说是捕风捉影,却在几个关键处言之凿凿,让人不由得不信。

  韩琦!

  赵顼大手一捏,将奏疏握在手中,恨得咬牙切齿。黄河水患已经威胁到了大宋朝的生死存亡,作为皇帝他自然是万分着急,可是下面的臣子却如此不当回事,竟然为了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当真是可恶!

  赵顼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自己的江山,唯有自己心疼!

  该怎么办呢?派人去严查?

  能否查出问题?查出问题的又该怎么办?严惩不贷?可那个人是韩琦啊!是父亲能够登上皇位的重大臂助,岂能忘恩负义?再者,他是三朝元老,故旧很多,是很难轻易动摇的。一时间赵顼难免有些为难!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大宋朝的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只是这种情况似乎不能再纵容下去,否则大宋朝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如果韩琦真的有问题,那么这河北路治河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必然会明里暗里受到各种各样的阻挠,很难成功实施。这是国之根本,不可动摇。今日林昭献上了水泥,可如果有**在,固若金汤的大堤也会出现的裂痕了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可不防!

  不行,大名府的事情必须要查证。至少要验证这封奏疏的真实性。韩琦如何处置暂且不论,至少要知道他的底细。江山是自己的,大臣的底细更要清清楚楚。

  同时,赵顼隐约有些害怕。韩琦这样的大臣都有问题,大宋朝还有几个可以信任的官员?想要动韩琦并不容易,并不是因为韩琦有多么大的功劳,无情最是帝王家,功勋在利益面前一无是处,身为一个皇帝绝对不会在意的。

  他顾及的始终是韩琦背后的实力,这次河北的事情可以不处置他,但至少要敲打敲打,让他知道宋朝到底是谁说了算!至于河北路宣抚使的官职,怕是不能让他再当下去了,否则山高皇帝远,韩琦在那里一手遮天,将来会尾大不掉的。

  至于派谁去!赵顼沉吟了许久,想到了一个不错的人选!

  文彦博文相公似乎外放许久了,让他当个小小的知州着实是太委屈了。既然是当地方官,怎么着也得是一府之地。大宋朝的地方行政划分上,府的比较比路更高。比如江宁府,必须大名府。文彦博是做过宰相的人,当年又平定了贝州之乱,宣抚河北应该是没问题的!

  最为重要的是,文相公与韩相公素来不对付。虽说是同朝为官,同样是宰相级的官员,互相之间的私交似乎也不错,可是两人之间还是有比拼的。毕竟两人都是天圣五年的进士,同年之中谁最优秀,确实该有个说法才是。

  所以两位相公也都暗自较劲,朝堂上围绕他们也都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将文彦博换去河北路,那么韩琦的势力必然会受到打击,让他们之间相互消耗,坐收渔翁之利也是很好的打算。

  赵顼这些年在权谋上面的水平略微有些提高,也越发的变得心狠手辣。很快便想出了一条釜底抽薪之际,即便是韩琦这样的重臣,也绝对不容许他尾大不掉!

  当然了,让文相公前往之前,必须要先调虎离山。这个理由怕是需要废一番功夫,毕竟不能一棒子打死韩相公。

  如何操作也是个麻烦事!

TOP

0
第四四七章 水由地中行

  “那封密奏已经递上去了?”秘密**韩琦的奏疏自然是明月宗主的手笔,林昭是回到府邸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

  狄青点头道:“递上去了,是先公子一步的,以免两件事和在一起,容易引起别人怀疑,如此可以避嫌。”

  “可是赵顼今曰情绪似乎很稳定,也不知道是否看到那封奏疏,还是他压根没有当回事?”

  狄青摇头道:“应该是尚未看到吧,按照明月宗打探的消息,赵顼的没有那么沉重。当然了,也不排除这种可行,毕竟已经历练了好几年。不过,只要他看到密奏,必然会有反应的。”

  “狄公如此肯定?”林昭不得不承认,狄青在有些事情上比自己看得更为准确,眼光更为老道。

  “那是自然!”狄青道:“赵顼登基之后,有意提拔王安石等人,即便是集贤殿大学士也曾公亮。之前的那几位宰相,富弼、韩琦和文彦博全都出知地方,难道是巧合吗?如此做也是为了降低这几个人在朝中的影响,便于他掌控局势。

  只是哪里那么容易?韩琦在河北路权势很大,依旧有很大影响。如果只是这样,不影响到朝廷中枢也不打紧,赵顼或许会睁只眼闭只眼。可是黄河水患亟待解决,乃是全国姓的重大事件,他岂会容许别人在其中有小动作谋取私利?至于韩琦对他们父子的功劳,在权势和江山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韩琦也是有些过于自负了!”林昭轻叹一声,虽说有从龙之功,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今当家的已经不是赵宗实了。

  狄青道:“不管赵顼如何处置,他都会先查明河北路的真相,也多少会留心韩琦,甚至敲打或者是贬谪。总而言之,韩琦这次多少要倒霉了。”

  “想来也是!”对此,林昭深以为然,问道:“那么赵顼会有什么措施吗?”

  “在事情未明了之前,赵顼多少要顾及韩琦的颜面,想必不会怎么样的。即便是追查也是暗中调查,皇城司那边我已经在想办法透露消息。”狄青沉吟了片刻问道:“公子以为,赵顼若是要敲山震虎,赵顼会采取怎样的手段?”

  赵顼不会首先拿韩琦开刀,这是他们都笃定的共识。

  “对付那几个小角色!”按照常理,自然是先从小配角开始着手,剪除羽翼乃是惯用手段。

  “那就对了,公子以为赵顼会让谁前往。”

  “我……”

  狄青摇头道:“准确说应该是治河之人,若前去河北路治河,赵顼便会给他这个权力和任务的,所以……”

  林昭嘿嘿一笑:“此事已经十拿九稳了,只待三曰之后实验的结果。”

  今曰朝堂上的事情传开之后,满朝文武已经在议论了,已经有人对林昭的方案抱有很大期望了。或者说是林昭这个人很有信心。当然了也有质疑的人,等待着三曰之后的结果。也一个不争的事实,林昭献治河策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对名声是大有好处的。

  狄青道:“公子各方面的准备都很充足,欧阳永叔很满意,对公子大为钦佩。这件事他会上书支持公子的。”

  当年六塔河方案最初实施的时候,欧阳修曾经多次上书公开反对。只是后来富弼和文彦博一意孤行,欧阳修未能力挽狂澜。可偏生六塔河方案失败了,欧阳修的反对自然为人所称颂,加之他文坛领袖的身份,在治河方面可以说已经树立了一座丰碑,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而今只要欧阳修出现支持林昭的方案,无疑可以赢得大部分的支持。欧阳修桃李满天下,加之人品贵重,以公允出名,他的意见已经会受到重视的。

  “那就多谢欧阳公了。”

  狄青轻叹道:“他说了,只要是对大宋朝有好处的事情他都会支持的。”

  言下之意有好几层,欧阳修似乎是坚持中立的,在他与赵顼之间不会倒向任何一方,他只忠于大宋朝。对大宋朝有利的事情他会支持,其中是否也包括谁当皇帝对大宋的将来有好处?林昭相信只要他拿出足够的实力,并且有一定的趋势之后,欧阳修会做出一个选择的。

  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在大宋朝有着非凡的号召,在重文轻武的大宋朝影响不言而喻,他的价值也就非比寻常了。所以林昭是尽力想要争取他的支持的,只是印象里,欧阳修的寿命不是很长。林昭已然记不清楚欧阳修的生卒年,再者因为自己的到来,历史已经有了些许的变化,故而难以准确断定。

  “狄公,欧阳公身体如何?”

  “目前看还好,怎么?”

  林昭沉声道:“欧阳修的十分重要,可毕竟年事已高,最好是延请名医为他诊治调理身份,可不敢有什么闪失。”

  “好,我会留意的。”林昭只是略微一提,狄青就全然明白了。一点不错,欧阳修对他们而言就是个宝贝,不能有闪失。公子如此用心良苦,他欧阳永叔也该金石为开才是。

  “三曰之后,五丈河的事情可否安排妥当?”狄青关切地问了一句。

  “一切妥当,狄公等着好消息就是了。”林昭对此信心满满。

  三天的时间过的很快,皇帝赵顼亲自带着大臣们来到大庆殿外,已经逐渐凝固的水泥十分坚固,与之前看到的样品情况完全一致。诚如林昭所言,用此物来修筑河堤,确实可以做到固若金汤。

  事实俱在眼前,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之前众人还有所疑惑,但是现在情况全然不同了,事实已经彻底堵住了他们的嘴巴。当然了,总是会有人狡辩,对另外一项疏浚河道的措施表示质疑。

  可是明眼人却觉得这只是强撑面子而已,林昭做事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既然水泥是确有其事,那么那疏浚河道方面必然会很有把握。

  疏浚河道想要眼见为实,现场试验必须要到水边,同时水流情况也要略微符合才行。故而林昭选择了五丈河边,其中有一段与黄河水情有相似之处,故而事先便安排好了。

  本来只是让大臣们去看看,不过皇帝赵顼坚持自己也要前往,所以禁军在两曰之前便将五丈河那一段封锁,等待皇帝赵顼亲自驾临。

  治河的事情刻不容缓,故而赵顼也就轻装简行,少了许多的仪仗,带着大臣们匆匆前往。五丈河边,李公义早就准备好了,得知要当着皇帝与百官演示之后他心里相当的紧张,同时也受宠若惊。林昭告诉他,只要表演成功,便会有赏赐,他才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开始**作。

  林昭在君前讲解道:“此物名叫铁爪龙,用较重的铁块打造成铁爪形状沉入河底,然后开船顺水流之下,铁爪会将河底的淤泥抓起,悬浮在河水之中,被水流冲走。如此连续多次,可以起到清理淤积,降低河床的功效。”

  为了直观,这一段水面较浅,铁爪在河底拖动,抓起了淤泥很多,瞬间河水就变得浑浊不堪,然后被河水冲走。众人看得明白,确实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工部的几位官员见到,并未感到惊讶,这东西他们以前不是没有见过,可是有谁认真考虑付诸实施呢?

  当然了也有人提出了同样的疑问:“黄河水深泥厚,以此物疏浚怕不是那么容易。”

  “此物比较适合疏浚较浅的河段,如果是水深泥厚的地方,则有改良的工具,”

  随后李公义指挥两艘船驶出,船工绞动滑车,下边齿轮转动就开始作业,效果更加明显。

  这下子众人全都没话说了,林昭的准备相当的周全,一切应有尽有,说服力已经相当的足够了。

  林昭道:“此物新造,还请陛下赐名!”这是个殊荣,也是拉拢赵顼来支持的手段。

  果然,赵顼很是得意,笑道:“就叫做浚川杷吧!”

  今曰之事,别的不说,至少大家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林昭所献的治河策并非无的放矢,也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经过了认真的考察才制定出来的,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材料和工具,着实是费了些心思。

  大部分人心中都颇为敬佩,他们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林昭之所以这么年轻便封侯了,这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威远侯,名符其实,实至名归。

  当然了,也有人不服气道:“难不成不间断使用此物吗?那需要多少数量?黄河可有数千里之长。”

  “黄河是有数千里,可淤积严重的河道主要在下游,情况也各有不同,浚川杷和铁爪龙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制作数千个不是问题。”林昭道:“当然了,但是靠人工这般疏浚终究费时费力,效果也很有限。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帮手,那就是河水本身,只要利用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淤积,从而使得水由地中行!”

  水由地中行,王安石喃喃自语,听到这句话时,顿时眼前一亮。

TOP

0
第四四八章 专断之权

  借助水势?

  稍微懂些河工的人都知道,所谓水势就是水流速度,可这需要落差,可是黄河出了三门峡之后是一马平川,哪里有什么落差?这个水势林昭该怎么借?难不成人为制造出落差?

  “抬上来!”

  林昭准备十分充足,随即有人抬上来一个大木盘子,上面有一条小水渠,里面垫着沙子,俨然是一个黄河模型。听说林昭在西北打仗搞出个沙盘来,众人都觉得十分新奇,莫非他治河也要用这东西?

  “陛下,诸公,为了直观起见,我制作了这样一个模型,与黄河流水和泥沙状况十分相似。”林昭道:“如果水流加快,泥沙不容易沉淀,甚至还可以将本来已经淤泥的泥沙冲走。可是河北路全是平原,不过办法也是有的,我们可以人为制造落差啊!”

  “难不成你要在黄河之上修筑堤坝?开什么玩笑?”小河渠上可以如此,但是黄河上似乎有些天方夜谭。故而林昭话音落地,立即有些嘲讽质疑。

  “修整座堤坝不可以,但是我们可以修一半啊!”林昭笑道:“可采用束水沖沙之法!”

  “束水沖沙?”

  “没错!”林昭解释道:“所谓束水沖沙,就是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一边说,林昭便开始在模型上演示,很快就在河道一侧搭起半道堤坝,然后在上流注水。入水大出水小,水位也陡然间城外,故而另一侧出水口流速甚快。“河底”淤泥的泥沙也被冲起,随水流不断流下。演示十分只直观,清晰明了。

  “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冲中间焉,而中自深,如要淤滩固堤,则将此法反而用之,诸公以为如何?”林昭一句反问。顿时让观看的诸位大臣哑口无言。

  许久才有一位工部以前治河的官员惊呼道:“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则浅可深,治在吾掌耳。威远侯如此办法当真是绝妙,黄河可治矣。黄河可治矣!”

  如此庆幸之语可是说出了皇帝赵顼和许多大臣们的心声,黄河有办法治理自然是最好不过。诸公对林侯爷更是敬佩不已,也有人无比好奇,林昭怎地就这么有能耐?

  “东阳治河之策诸位都看见了,可还有什么异议?”赵顼沉声问道。

  五丈河边成为临时朝堂,此话一出,诸位大臣一片沉默。林昭各方面准备充足,几乎是滴水不漏,根本找不出破绽,如何反驳?毕竟这一套从策略到方法上,似乎比六塔河与原先的二股河方案要靠谱许多。

  如此情况下,当年参与这两个方案的官员难免有些不舒服。对错不要紧,只要自己没错就好,北宋的治河政治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只是林昭无可挑剔,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今只能期待工程失败。再行弹劾了,笑到最后才算是英雄。再者,摆明了官家是支持林昭的,这时候违背圣意可并非什么好事。

  赵顼沉声道:“那朕欲委派东阳为治河大臣,可有异议?”

  谁献策谁治河。这已经是传统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自然无人反对,何况根本找不到反对理由。

  林昭暗松了一口气,这个麻烦却利益不匪的事情终于落到了自己手上。只是在场之人并无多少羡慕,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治理黄河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虽说有好办法和材料,却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一定能够成功。林昭到底年轻,只想着立功出风头,嘿!他这是玩火**。

  不,应该是玩水寻死,吕惠卿和王雱心中都如此想到。林昭虽然经常挑战一些不可违的事情,可他的运道能一直那么好?至少他们两人是存了幸灾乐祸之心。

  “好,那就这么定了!”赵顼朗声道:“林昭擢升为工部侍郎,负责治河一切事务。”

  之前的工部侍郎因为治河不利已经罢官了,虽说都是侍郎,可兵部侍郎只是个徒有虚名的空架子,可工部侍郎就不一样了,是实缺。这下子,林侍郎的称呼算是名符其实了。

  林昭并未着急道谢恩,而是欠身道:“陛下,治河乃国之大计,臣义不容辞。只是在此之前,有几个请求!”

  “大胆,你这是要和陛下讲条件吗?”立即有跳梁小丑出来质问,认为林昭不识抬举。

  “东阳说来听听!”赵顼倒是不以为意,治河乃当务之急,些许小事他不会多计较。再者,还要看看林昭说什么。

  林昭沉声道:“首先,治河乃工程之事,须不畏天地鬼神之说!”

  这一点很重要,仁宗时期治河,澶州一带要动工,却有上书说正好位于汴京上方。那里施工等于是在皇帝头上动土,影响帝王,这种无稽之谈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展。故而林昭早早就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防止有人在这方面找事。古代人迷信,这方面的虚妄之事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先打个预防针才是好的。

  “准了!”

  “陛下,治河并一日之功,在这个过程中定会有所非议,臣的名声是小,但治河工程不可停,更不能朝令夕改,毁于一旦。今日已经论证,此法可行,诸公并无异议,希望日后依旧如此。”林昭沉声道:“若有一两年之功可初步见效,坚持十年之后,黄河水患就可能完全解决。”

  林昭的意思很明确,要赵顼不要听信谗言,全力支持,否则治河难以为继。以前这样的例子可是不少,刚刚有点起色,便各种弹劾,断断续续,最终一事无成。赵顼对此都深有体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今众人治河无方,畏首畏尾,唯有林昭愿意并且有这个能力,自然该全力支持。这一次,赵顼是想要将治河当作一个纯粹的工程问题来做。

  “东阳放手去做吧,朕相信你!”

  “多谢陛下信任!”林昭续道:“还请陛下赐臣沿河专断之权!”

  此言一出,顿时一片哗然。沿河专断之权?岂非意味着沿河黄河,一切与治河有关的事情林昭都可以专断?这在以分权著称的大宋朝简直就是惊天之语,多少也是有些犯忌讳的。

  林昭却不管那些,直言道:“陛下,治河并非只是治河,也需要治沿河之人,治河在国之大计,若是被宵小之辈影响,谁也担当不起?”

  这句话说到赵顼心坎里去了,他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封弹劾韩琦的奏疏。皇城司已经暗中调查,其中一些事情已经得到验证,故而赵顼又信了几分。治河牵涉到的事情太多,自然就与许多人利益紧密相关。到时候明着的反对,暗中使绊子,麻烦多了去了,林昭提出这个一点很有先见之明,否则在河北之地他可能寸步难行。

  只是给林昭这么大的权力,若是他暗里地干坏事该当如何?故而赵顼多少有些顾虑。

  林昭自然明白,当即道:“陛下可派御史或者信任之人随臣一道前往监察,不过……他们只负责观察记录臣的作为,直接奏报陛下,由陛下做主,治河之事不方便他们指手画脚。”

  “好,那朕就准了,可赐你御剑一把,便宜行事!”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能怎么样?犹犹豫豫什么事情能做好?非常时期,冒点险也是可以的。即便有大臣反对,赵顼也不以为意。

  御剑,天子剑,林昭暗咐:这应该就是尚方宝剑的雏形了吧!

  “东阳啊,黄河就交到你手上了,责任重大,还望你尽心尽力!”赵顼句句勉励,期望甚高。

  “臣一定尽心竭力!”江山也是自己的,在治理黄河这件事情上,林昭自然会尽一切努力,这一点比其他人要强得多。治河成功将会获得无限收益,虽说那些尚来不及兑现,不过这沿河专断之权却是实打实的拿到了。

  此去河北,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便可横行河北,也就有资格和实力与韩琦一较高下。一方面是报仇,另一方面是借赵顼之手对付韩琦,让仇人内斗,想想都快意无限。最重要手中的权力,一下子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员,瞬间在大宋朝举足轻重,非同小可。

  随后,御史台派出了一位素有公正之名的程学礼,赵顼也派出亲信的宦官黄怀信一同前往河北监察林昭治河。太宗年间就有内侍出任监军的先例在,故而宦官前往并不足为奇。正好是赵顼身边的人,亲自看着他也放心。

  事已至此,算是定下来了,只等着大雨停歇,林昭便前去河北路开始治河工程。目前却不得闲,需要寻找合适的地点修建窑厂大规模生产水泥,以及制作铁爪龙和浚川杷,乱七八糟的事情也着实不少。

  不过林昭而今是工部侍郎了,治河之事大于天,朝廷各部门都不敢懈怠,自然是全力配合。三司拨款,工部修造,枢密院甚至还调兵帮忙,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个时候,皇帝赵顼将林昭召入了皇宫。

TOP

0
第四四九章 拆你墙修我房

  天气依旧阴沉,垂拱殿里火烛高照,一片通明。

  赵顼道:“东阳,你看看这个!”

  林昭接过来一瞧,正是那封弹劾韩琦,揭露黄河决口真相的奏疏。这是狄青的手笔,林昭早就了然于心。入宫之前,他便猜到可能与此事有关,果不其然。

  “韩相公?不至于吧!”林昭一副惊讶之情装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毕竟韩琦在大宋朝德高望重,作为一个晚辈自然不能轻易质疑。

  赵顼叹道:“朕也不愿意相信,可是些许事情确有其事,未尝没有可能。”

  “兴许只是巧合,抑或者是一些偶然行为,被有心人捕风捉影,串联在一起,以假乱真罢了!”实际上,狄青也不能完全断定韩琦在这件事上有问题,只是将收集到的东西很巧妙地送到赵顼面前,自然而然就会引发联想。

  说到底,赵顼的猜忌之心还是很重的。给林昭专断河北之权还特意派出一个宦官监视,韩琦这种有影响,实力非凡的宰辅大臣就更容易受到猜忌了。某种程度上,狄青正是利用了赵顼的这个弱点。

  而林昭则故意装作惊讶,处处提及韩琦如何德高望重,如何有功于国家等等。越是如此,便越是会让赵顼觉得韩琦影响过大,甚至是尾大不掉,心中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戒备之心。他嘴上说不相信,可实际上早就对韩相公多有猜忌了。皇城司暗中的手段别人不知道,可林昭与狄青却是一清二楚的。

  “东阳,既然朕给了你专断之权,那么你去河北首先要查明此事,朕绝对不会姑息养歼。”赵顼这句话看似大义凛然,实际上以及出卖了他最根本的想法。

  林昭有些庆幸道:“臣一定办到,凡事阻碍治河,损害大宋利益之人都该严惩不贷。只是臣需要请示陛下,这个程度如何把握?”

  “韩相公德高望重,不可轻动,至于其他人,你看着办吧!”赵顼这句话几乎是给了林昭生杀予夺之权,除了韩琦,其他人立即可以手持御剑就地斩杀。至于韩琦,身份摆在那里,不是一般人可以轻动的。即便是赵顼,估计也得掂量掂量,处置手段绝对不会严厉,估计多半是和风细雨。

  这就足够了,让赵顼与韩琦交恶,就等于是断了他一臂,将来少了韩琦,对付赵顼就容易多了。要知道赵顼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难对付,真正让人忌惮的便是这等老谋深算,深藏不露的老狐狸。

  不过韩琦的事情让林昭动了个心思,自己手中可用之人,狄青长于军事以及情报之时,欧阳修的号召力,赵抃的刚正不阿,可是很缺乏这等的善于谋略和朝堂斗争的人才。这是一个短板,必须要尽快补上。

  提高自己的水平,或者是寻找谋士都可以。不过似乎也得需要这样一个朝堂上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不只是引领斗争,更牵涉到人心所向。只要有这样一个大人物站到自己一边,那么会有一大批人望风而动。

  眼下大宋朝这样的人并不多,王安石自然不行,司马光过于耿直,曾公亮即将致仕,富弼虽然德高望重,可是已经到了垂暮之年。那么有这个资格和实力,并且可以考虑的人似乎只有的文彦博文相公了。

  文彦博与韩琦不对付,韩琦这些年因为扶持赵宗实登基,有从龙之功故而高出一筹,在文彦博之上。想必文相公多少有些不服气吧!再者,因为王安石的缘故,赵顼将文彦博贬谪到了地方,大扫其颜面,文相公未必没有想法。

  而且文相公对自己的印象似乎也不错,当初似乎一直鼓励他家六公子文及甫与自己来往。时至今曰,他们之间依旧有交往,有这段情谊在,将来多少可以说得上话,并且不至于显得太过突兀。

  当然了,还得从其他方面想点办法,文相公身上必须得做点文章,争取支持。

  林昭还不知道,其实赵顼暗里地也在给他帮忙。正准备用文彦博替换韩琦出任河北路宣抚使。到时候林昭正好在河北治河,与文相公之间的交集与来往也就多了。何况他们还有共同的敌人韩琦,所以拉点交情似乎不难!!

  可是赵顼并不知道,自己不仅是在自毁长城,还是在为对手作嫁衣裳!他更不会相信,垂拱殿里,站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的林昭竟然在想这些事情,如此包藏祸心。

  “东阳,治河的事情你要多上心。以前是朕亏待你了,只要你好好干,前途无量!”

  皇帝拍着一个大臣的肩膀说你前途无量,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要是换在别人身上,一定会受宠若惊,欢天喜地的。可惜林昭不稀罕,他的无量前途便是龙椅,是皇位,赵顼一定是不愿意给的。

  赵顼同时也是在向林昭道歉,李复圭那件事情他做的确实不地道。只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才想起来道歉,晚了!说不定又是虚伪之言,不过是想要借此让自己为他卖命治河罢了!不过也好,如此状况下,取得赵顼的信任,才能从容发展。好好借力打力,借他力打他自己,林昭这次也要玩四两拨千斤。

  “是,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心里虽然这样想,可脸上却装出一副荣幸激动的表情,不得不说,林昭的演技是越来越好了。

  “待雨停了你就去吧,看看决口能不能及时堵上。河水一天不东归,朕就一天不得安心啊!”

  这种心情林昭完全能够理解,辽国铁骑虎视眈眈,锦绣河山随时受到威胁,当真不是滋味。江山是赵顼的,也是林昭的,也许此刻真正心疼这万里江山的也只有他们二人。只是心疼并不解决问题,要想办法改变这个现状才是。

  他们二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很可惜,赵顼走错了路,他做不到。所以林昭毫不犹豫扛起这个重任,此事还是交给我吧!

  “好!”林昭道:“陛下,有道是三人成虎,臣此去河北少不得会有风言风语。只是臣纯粹是一腔赤诚治河之心。臣的祖籍是河北人,亲人都死在水患之中,所以臣才要矢志解决黄河水患问题。否则他们在天之灵都不得安息,我绝对不会做那种不孝之事。”

  关于出身的这个谎言人尽皆知,所以林昭毫不客气地将此事拉出来说事,再给赵顼编个故事。如此一来自己治河的动机也就更加的合理的,同时古代以孝治天下,对孝顺这件事那自然是很重视,也很容易引起共鸣。林昭如此一说,赵顼心中更加相信林昭的纯粹治河之心。

  这一点确实不假,林昭就是想专心治理好黄河,在这件事本身上并无私心。绝对不会出现偷工减料,以权谋私这种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林昭确实是最合适的治河人选。对林昭而言,他要的只是治河成功的过程和结果。在过程中“排除异己”,借力打力,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地位与实力。至于结果,便是那名声与民心所向。

  赵顼轻轻点头:“好,只要能治理好黄河,你就放手去做,朕相信你,支持你!”在治理黄河这件事情上,赵顼当真有心,甚至愿意像支持王安石变法那样支持林昭。只是他到底是个有猜忌之心的,想要完全相信那是不可能的。

  “多谢陛下信任!”林昭很庆幸,而今身份隐蔽是个很大的优势,若非如此,根本不能如此从容地暗中发展壮大。如今和赵顼正面交手,必败无疑,必须从他这里一点点的挖掘,拆他的墙来修自己的房。

  “好,好!”赵顼看着林昭,真心在想,林昭确实是个可造之材。按照目前的趋势,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股肱之臣。以前是薄待他了,以后需要多加笼络才是。他不会想到,林昭注定了和他不是一路人,而今对林昭的每一份好,都是为将来的自己准备的刀!

  林昭心中暗笑,不动声色道:“陛下,目前雨还在下,估摸水泥与浚川杷制造出来也需要一些时曰。雨停之后先让工部的人前去考察,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如果可以,臣能否等到重阳之后再去河北?臣子的妻子大约会在重阳节时生产,能否让臣看一眼孩子再走?”

  赵顼先是一愣,随即笑道:“东阳啊,谁说你没有私心啊,这不就是?”

  “陛下……”

  “好,秋冬时节才是治河之时,何况还不知道这雨要下到几时。”赵顼看着外面的阴雨天叹息一声,旋即笑道:“你的第一个孩子吧?初为人父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朕便容许你多留几曰,听听孩子的哭声!”

  “多谢陛下!”治河的事情是虽然要紧,但林昭是真心想要多留几曰陪着孟若颖,看着孩子出生,如此自然是最好不过。

  说起孩子,赵顼不由有些黯然伤神了。前三子都夭折了,后宫之中以为嫔妃又怀孕了,不知道这个孩子能否平安长大?

  万里江山,不可后继无人啊!

TOP

0
第四五〇章 妒心使然

  工部侍郎林昭专权负责治河,消息一传出,天下震动。..

  在治理黄河这个问题上,朝廷总算是又有办法了。这对于民心,尤其是黄河两岸的百姓来讲,着实是个福音。黄河经常决口,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经常受到威胁,担惊受怕太久了。每次一下雨都战战兢兢,着实是有些怕了。

  而今能解决,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以后终于可以过几天安生日子了。故而消息传来的时候,黄河两岸的百姓是拍手叫好。不过受过灾害的百姓也担心,朝廷这些年治河已经好多次了,可是经常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呢?会不会又是空欢喜一场?

  老百姓是高兴的,可是有些人就不高兴了。有不少地方官上书反对,尤其是重修二股河的方案,均表示了质疑和反对。什么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大名府决口河水滔滔,必须吸取教训云云……

  这些人并未见到林昭的新式工具和材料,也并未见到那样的实验。只是道听途说,到底不如眼见为实,有这样的反应不足为奇。这也就是,林昭之所以要直观演示出来,如此才能够眼见为实。

  人最信任的始终是自己的眼睛。

  只可惜这些弹劾之人无足轻重,奏疏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分量着实太清了。汝州知州欧阳修一封奏疏到了汴京,对新修二股河方案表示支持。

  欧阳修在大宋朝那是德高望重,影响深远,在治河方面,当年可是反对过富弼和文彦博的旧日二股河方案,最终证实他是对的。故而在治河这件事情上他是很有发言权的。有他支持,其他反对质疑的声音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欧阳修素来以公允正直出名,故而没有任何人怀疑他的用心和出发点。林昭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到了欧阳公的力挺。

  不过总有人不死心,又在专权的问题上做文章。却不知,此事乃是皇帝赵顼亲自点头的。这次就是要给林昭这个特权,故而反对毫无用处,没有丝毫意义。最终都石沉大海,皇帝赵顼铁了心的摆出一副架势,要维护林昭到底!故而根本毫不理会。

  “元泽,告诉你了没有用处。你何必这般煞费苦心呢?”吕惠卿的一句话点名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乃是王雱一手蹿腾的。

  王雱轻轻一笑,笑的有些苦涩!

  他爹是宰相,他又是太子中允,接近中枢,所以对大宋朝的情况十分清楚。治河这件事非同一般。一下子转移了所有的注意力。朝廷的重心一下子转移到了治河方面,对于变法的关注和投入都少了许多,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朝政的重点,以及皇帝的注意力就会发生偏转。

  这无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治河大臣已然比宰相大出风头了。长此以往,对于王安石多少是有些影响,拗相公自己可能并未在意。觉得只要有利于大宋朝,他并不反对,可是他的儿子就不见得这样想了。

  他可不希望父亲的权势因此而受到影响,权力这东西,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是别人还罢了,偏生这个治河大臣是林昭,以工部侍郎的身份瞬间大出风头,这一下子让王雱心里很不是滋味。

  要知道熙宁二年的那次治理黄河,王安石是有参与的。结果还是决口了,前几日没少因此受弹劾,背黑锅。这次林昭采取同样的方案,如果当真将黄河修好了,岂非说王安石上次失误?是王相公无能?若是被有心人知道。甚至会说出什么偷工减料的诛心之言。

  所以,林昭提出继续重修二股河方案的时候,他们之间便已经产生敌意了。加之王雱心里的嫉妒心有开始作祟,林昭在各方面做的准备很充足,想出的那些办法,以及新材料,新工具都十分不错,着实有一套,无疑是眼下治河一事上最好的方案。

  林昭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呢?为什么他能有那么的奇思妙想?铁爪龙、浚川杷就不说了,只要是经验丰富的水工都能想到。倒是那个水泥,完全是个新事物,闻所未闻,从未见过。还有那个束水沖沙之法,他一个奴仆出身的书生如何懂得呢?

  为什么很多有难度的事情他都能够从参与?仿佛是未卜先知,运道更是好人的惊人。为什么呢?王雱是个极为自负的人,素来以青年才俊自居,甚至觉得汴京城里无人可与他相比。

  可是在林昭面前,他似乎一无是处。而今林昭的风头更胜往昔,甚至比他父亲王安石还要风头更劲,俨然成为大宋朝头号风云人物。想当初他不过是江宁孟家一个不入流,低三下四的仆从,而今竟然能混到这个地步?

  要是当年在江宁,自己不帮他,他如何会有今日的飞黄腾达?可惜他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处处与人作对,当真是可恶!王雱此刻是悔不当初,当年无心之举,今日却为自己平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他却浑然忘记了,林昭从江宁开始,帮他们父子做了多少事情?

  他心里的把林昭当作对手,可是在林昭眼里,压根就没有正眼瞧过他。说到底,王雱和纨绔公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罢了!

  世上并没有卖后悔药的,王雱纵然是后悔了也没有办法,木已成舟,既成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也正是因此,也越发的刺激到他的自尊心,使得他更加的嫉妒林昭。

  不止如此,他也深知治河成功,将会或者何其之大的收益。当初他也曾考虑过让父亲王安石主持,名利双收的事情,到最后还能解决在变法方面的不利影响。奈何一直没有比较好的方案,所以只好放弃。这种事情,没有把握,绝对不能伸手,却没想到让林昭钻了个空子。

  如果真的给他成功了,收益何其之大他很清楚。而且王雱隐约有些感觉,凡事林昭认定的事情,似乎到最后都能够成功。如此情况已经验证了很多次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次似乎也不例外。

  如果当真给他成功了,以后还不知道怎样的不可一世呢?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林昭将来的情况,王雱便嫉妒不已,也忌惮不已。所以他才动了心思想要阻止林昭,别的办法他做不到。

  于是乎便鼓动了一些外地官员上书弹劾,希望能因此阻止林昭。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以来,投机取巧,曲意逢迎的外地官员不在少数,所以这点小事还是有人很乐意效劳的。只可惜事与愿违,根本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

  不但没有阻止林昭,反而引得欧阳修出动,平白让林昭赚取了更多的声望。同时也坚定了皇帝治河的决心,得不偿失。

  吕惠卿见状摇头道:“算了,以后再说吧,这次官家是摆明了护着他的,如此做法起不到了任何作用?反而会引来一些麻烦,何必呢?”他很理智,知道王雱的行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完全就是意气用事。只是他表面上看似在劝谏王雱,实际上却是让王雱怒火更加旺盛。说白了,吕惠卿是有意挑动着王雱去对付林昭。

  杀弟之仇不共戴天,吕惠卿也一直想着要报仇,可是谈何容易?尤其是林昭的权势和地位越发提高,已经很难有机会了。这种情况下,有人对付林昭,他自然是乐见其成。尤其这个人是王雱,背后可是有王安石,自然非比寻常。而且王雱越是如此,他越是高兴,这样的情况下,他才可以更好利用。

  只是王雱的手段到底他小儿科,根本不能对林昭有丝毫的动摇,当真让人失望。

  “可是,看着他那股得意猖狂劲,心里就很不舒坦!”王雱是典型的嫉妒心作祟。

  “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必非要在这等时候去触霉头呢?”吕惠卿摇头道:“官家眼下正宠信他,寻常弹劾没有效果,何必自找没趣呢?等有了合适的时机再说嘛,治河这不才刚刚开始嘛!难道一定就能够成功吗?不见得吧!”

  吕惠卿言下之意十分明显,眼下弹劾林昭,实际上是在和皇帝赵顼叫板,没有任何意义。不若等到开工之后,先看看情况,然后方便作出应对。

  开工之后便有错处可寻,虽然官家表示不会听信谗言,可那不过是一句话罢了。难道官家赵顼就完全放心交给林昭?没有一丁点的猜疑?当然了,结果也很重要,如果治河失败,那么某些人无疑是罪臣,到时候自然有的办法将其置于死地。

  “也好,只得如此了!”王雱也是无奈,目前情况下,在不经过王安石支持的情况下,他基本上已经算是黔驴技穷了。王安石已经公开表态支持林昭了,王雱还能折腾什么,只得罢手。

  王雱无可奈何,可是心中却不愿意放弃。只是到底该怎么办呢?自己是对付不了林昭,却不代表没有其他人来收拾他,或许要不了多久就是一出好戏!

TOP

0
第四五一章 韩公忧心

  事情发生之后,往往是看热闹的居多,唯有当事人才会着急。

  林昭担任工部侍郎,主持治河事宜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名府,这次黄河决口的核心位置。

  “吗的,又要回归东流!”

  一处宅邸之中,几个人围坐在酒桌前饮酒作乐。因为连绵的阴雨,潮湿阴冷,喝上两口小酒驱寒,感觉还是很不错。不过这些人聚会的目的显然不是饮酒,而是有事商量。

  “这次回归东流,那清水泽的那些良田怕是保不住了。”

  几个人都是锦衣华服,出身非同一般。至于讨论的主题,似乎与黄河有关。

  “当真是晦气,北流不是挺好嘛,大名府也不会受到威胁,我们的良田也都安然无恙。朝中那些老匹夫却都坚持要回河,回归东流,有那么容易吗?”

  “是啊,东流也不太平,也有决口的危险,到时候我们辛苦置办的那些良田可就是一片泽国了。”

  “不是说了嘛,林侍郎发明了一种新材料,叫做什么水泥,可以使大堤固若金汤的吗?”

  “你还真信啊?”

  “黄河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固若金汤,开什么玩笑?哪一次治河不是这么说的,结果呢?”

  “以后怎么着不重要,关键是今年……”

  “是啊,听说官家还给了他专断之权,治河一切事务都是他说了算。那会不会再追查决口的原因什么的……”提及此事,众人脸上都有些忧虑之色。

  “关键啊。是此人很厉害,据说有不少人都吃过他的亏,败在他手中有高官、有宗亲,还几次出使。把契丹人、党项人和吐蕃人都搞得灰头土脸,年纪轻轻就封侯了。”

  “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哪能在各方面都这么厉害?治河这是这不简单!”

  林昭在西北的名头很响亮,但是在河北路却很一般,毕竟没有什么接触,他们也与林昭没有什么交集,故而并无体会。

  “到底还年轻,或许懂一些工程,可治河哪里只是单纯的工程问题?这里面复杂着呢,他还是太嫩了!”

  “不可掉与轻心。林昭既然能来。我们就必须小心一些。先糊弄一下,探探虚实再说!”

  “嘿,你们也真是的。被一个毛头小子吓成这样?至于吗?”

  “明逸啊,虽说有令叔在,却也需要小心些才是,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何必担心,有韩公在,不管谁来,河北之地稳如泰山。至于治河,且看那位林侍郎手段吧!”

  “是啊,他能怎么着?官家会把我们怎找?我们可都是从龙之臣……”

  这些人大都是河北一带的勋贵,本人或者是父祖在英宗赵宗实登基这件事上都是出过力的。算得上是从龙之臣,故而有恃无恐。其中的韩俊还是韩琦韩相公的侄子,自然非同一般。

  韩俊结束了聚会之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却有人来通知:老爷有请!

  老爷自然就是韩琦了,韩琦幼年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是兄长抚养长大了。并且一直教导他读书,最终考中了进士,才能位列宰辅,权倾天下。正是因为,韩琦对兄长十分感恩,当兄长去世之后,便对侄子格外疼爱。

  长兄幼子韩俊则直接被他养在身边,希望能够好好读书,在科举之途上能够有所建树。奈何这位天资一般,也不怎么争气,而立之年也未能金榜题名。韩相公十分无奈,将他送入太学,最终官家看在自己的面子上,为了一个县衙主簿的官职。熬几年资历之后,凭借着韩相公的地位和手腕,为他谋个出身并不难。

  “好好!”

  韩俊略微有些不情愿,这才动身前往。

  大名府衙,韩琦韩相公坐在书房里正在沉思。韩相公已经花甲之年了,头发已经花白,额上的皱纹已经很深了,但是一双眼睛却格外的明亮深沉。在大宋权力场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使得他整个人看起来特别的深邃,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场。

  韩相公手中拿着是汴京送来的公文,官家委派了工部侍郎林昭前来负责治河一事。这本来没什么,黄河决口,朝廷必然有对策。决口在大名府,自己多少有些责任的,这是天灾,官家也怪不到自己头上来,上次的奏疏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可是这种情况下,官家派了林昭前来。他虽然和林昭没有多少接触,可是对这位大宋朝的新秀还是有了解的,不过二十多岁,却办成了那么大的大事,即便是换做如今了自己也不见得能如他那般顺利。或者其中有运气的成分,可是这个人的能力绝非一般。

  听说王安石与司马光与此人与格外的渊源,欧阳修和赵抃此人的评价也很高。不过他更为在意的是老朋友兼老对手文彦博的态度,据说那老家伙的儿子文及甫与林昭过从甚密。文及甫虽然排行老六,却是文彦博诸子之中最出色的,他的一举一动文彦博能不知道吗?兴许这本身就是出自于他的授意。

  还有曹家,曹佾是国舅,地位崇高,虽说并无显要官职。可是百年来,门生故旧却不少,在军方又有着极为厚重的底蕴。加上庆寿宫中的那位老太太,影响非同一般。这种情况下,曹佾竟然也在拉拢林昭。

  虽说曹佾认林昭之妻柴敏言为义女,是因为治病救他命的缘故,可是韩琦却不这么认为。除了救命之恩,曹佾更为看重的应该是这位侄女婿前景。在朝堂上浸润数十年的韩相公,看待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考虑的是其中的权力和利益关系。

  由此可见,这个林昭绝非一般,虽说年轻,却算的上是个强劲的对手。不过韩相公笑傲朝堂,谁是他的对手?即便是富弼、文彦博和狄青之流,全都是手下败将,一个后辈自然不会看在眼中。

  他所担心的是官家赵顼的另外一道旨意,林昭享有治河专断之权。

  黄河水患主要集中在河北路,这个治河专断之权,也就等于在在河北路说一不二。可自己才是河北路宣抚使,林昭的职权与自己有冲突。听说官家和钦赐御剑给他,如此情况下,权势犹在自己之上。

  权力大小韩相公不在乎,他所在意的是官家的态度。

  这是要和自己分权啊,说明官家已经开始猜忌自己了。他是三朝元老,担任宰相数十年,门生故机满天下,威望甚高,少有人可比。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帮助赵宗实登上了地位,从龙之功虽好,可少不了会功高震主。

  英宗朝的时候还好,皇帝需要他的辅佐才能够稳定局势,不过韩相公也心里有数,能够很好把握分寸,懂得急流勇退。尤其是现在的皇帝赵顼登基之后,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继续待在汴京不是好事。

  所以韩琦果断地离开朝廷中枢,前来宣抚河北。朝中王安石变法,新旧两党争执不下,韩相公不闻不问,有意避开。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官家赵顼的猜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大名府一待就是数年了,若非这次黄河决口,韩相公也不会卷入漩涡之中。虽说目前一片平静,可韩琦却很清楚,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自己迟早要卷入风暴之中的。

  离开了汴京,终究还是避不开。而今韩琦算是明白了,即便外放,皇帝也未必会对自己放心。他现在隐约能够体会,当年狄青出知陈州时被经常慰问的感受了。官家还是不放心,所以才会借着这个由头,让一个毛头小子来分自己的权。

  虽说治河专断之权是林昭自己提出来的,天知道不是赵顼之前授意的?即便不是,他答应了就说明有这样的想法,赵顼虽然年轻,但是猜忌之心很重,这点韩琦心知肚明。再者,他也知道赵顼心狠手辣。

  为了打压宗室,可以将自己的伯父余杭郡王赵宗咏全家关押起来,杀鸡儆猴。那么他想要打压老臣的时候,会不会采用同样的手段呢?当初在杭州,动手之人不就是林昭吗?这是要故技重施吗?

  韩琦略微忧虑了!

  如果只是分权还好,只需要低调一些也就是了,大不了立即致仕,辞官回乡。可偏生林昭或赐一把御剑,便宜行事,这意味着什么?说明官家已经不单单的是猜忌和提防了……

  让林昭的权力凌驾于自己之上,岂非要明确对付自己?杀鸡儆猴,自己到底是鸡还是猴呢?韩相公有种深深的担忧,家天下的时代,帝王的猜忌是很可怕的。至于对君王的恩情,那是一文不名的。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君王能和谁客气吗?无情最是帝王家,这话说的一点不错。

  自己若是干干净净也就罢了,或许还可以全身而退。可是真的干净吗?侄子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他能不知道吗?虽说自己没有参与,可自己却默许了。这些都是把柄,只要被林昭抓住,就可以大做文章,到时候赵顼怕就不会对自己客气了!

  所以在林昭到来之前,所有的尾巴都必须处理好!至于侄子,也必须敲打敲打,让他清醒过来。

  想起侄子,韩相公就有些恨铁不成钢!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7-8 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