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架空历史] 大明官(完本)

0
  第一百五十一章 悔之莫及的刘棉花

  计议已定,此后方应物就在巡抚书房里,提笔将自己的思路细细写成一篇策文。全篇重点并不是自己的提议,而是着重说明了北虏各部情势分析上面。

  自从转攻为守,靠边墙隔离北边以来,中原对塞外的消息就差了很多。最需要让朝廷知道的是详细情报,只要明白了敌情态势,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同意他的想法。

  但方应物不知道的是,杨巡抚将他的策论上奏到朝廷,立刻引起了轩然大*,而且原因不仅仅是这份奏折。

  十月是江浙秋粮开征的时候,就在前几天,江南巡抚王恕上奏说,臣奉命整顿江南赋税,今年小有所成,各方安定。奏疏中还特别提到说,浙江生员方应物献策、说服有功,请朝廷嘉奖。

  这份奏疏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一是王恕本身就是个名臣,又非常喜欢上奏章教训陛下,所以他的奏疏向来很惹人注目。一旦天子胡作非为,朝廷中大臣就常常念叨:“王公的奏折为何还不到?”

  二是江南财赋乃是朝廷用度的根本,每年运送京师的漕粮四百万石,基本上都来自于江南,大内金花银一百多万也都来自于江南。

  所以江南特别是苏松赋税问题,无论何年何月都是朝廷重中之重,要知道朝廷上上下下的俸禄全出自这里,关注度从来都不低。

  对王恕的奏疏,有心人仿佛看出些什么。今年夏天时,方应物救父亲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刷出好大一个忠臣孝子名声。最后求仁得仁,落个被发配边疆的下场。

  而方清之从诏狱中出来后,请了假期南下娶亲,娶得就是王恕的女儿。那么算起来,王恕还是方应物的外祖父。

  话说当日王恕的奏疏到了内阁时候,首辅万安不在,便由大学士次辅刘珝和大学士刘吉看了。

  刘珝看过后,语作不屑道:“王恕此人无私了一辈子,临到老时,却还是要为儿孙辈推一把。未免做的也太生硬了。”

  刘吉刘棉花听到刘珝话里话外冒着酸气,暗暗感到好笑。这刘珝平日里自诩刚直,结果名声比王恕差得远,被明眼人公认为色厉内荏、才干不足,所以他心里一直不服气。

  想至此,刘吉随口道:“以王恕的品格断不至于此,就是要推举自己人上位也不会做得如此明显。再说从苏州府传来的风声,那方应物确实大出风头,于此事有功。”

  刘珝听刘吉为王恕辩解并唱反调,作色拍案斥道:“你企图拉拢王恕内外勾结么!这岂是阁臣的本分?

  而且好像这方应物在京城时与你有诗词唱和?公事当前,你这私心也太重了罢,他区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有什么见识?”

  刘棉花心头冒火。这次辅别的不会,专会占据道德制高点扣大帽子。别说他这个第三大学士,就是首辅万安明里暗里也没少被刘珝骂过。

  但刘棉花也没办法,刘珝乃是皇上备位东宫时的老师,不是那种挂名的翰苑坊局老师,而是真真正正的亲近老师。就是现在皇上见了刘珝,也要尊称一声东刘先生。

  所以这刘珝在内阁底气很足,十分敢于骂来骂去。当然刘次辅骂人也是有自己的道理,他与万安、刘吉一起被讽刺为纸糊三阁老,便觉得自己受了拖累,故而看万安刘吉都不顺眼。

  我忍刘吉充耳不闻,翻看起别的奏疏,心里不停冷笑。若连这点委屈都是受不起,那就枉称刘棉花!

  他知道,首辅万安表面宽和内心阴鸷,总有一天会找刘珝算总账的,他只要静静等待机会渔翁得利就可以了。他比万安小十岁,比刘珝小几岁,时间在他这边!

  理智归理智,但刘棉花心情还是有点憋气,这时候从延绥镇发来的六百里紧急奏疏送进了内阁。

  延绥镇韩巡抚的奏疏正文并不长,但附带的一篇策论却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更难得的是没有废话,全是实打实的内容。韩巡抚特别点明,此策乃浙江生员、奉旨军前效力方应物所上,请朝廷定夺。

  刘珝脸色不大好看,他刚贬损过方应物,这韩巡抚就上了这么一道奏疏,很没面子。

  但刘棉花心情转而大好,感觉狠狠地出了一口气,方应物用诗词帮他刷声望失败的淡淡芥蒂顿时消除了。

  要说王恕徇私提挈,难道韩浩也有什么道理一定要公然抬举方应物?再说为了抬举一个少年人,编出这几千字的筹边策,那也太不可思议了罢。

  闲话不提,却说这等国策大计,内阁不敢做主,又送进了宫中。但天子也没什么主意,又下发让外朝部院廷议。由于事涉机密,所以只许外朝七卿参加。

  结果方应物的数千字策论当廷读出,在六部尚书和都御使耳朵里都过了一遍,衮衮诸公心头不能不惊奇。

  最后又是议论纷纷。如果说江南财赋问题是国家内事重中之重,那么北虏问题就是外事的首要问题,甚至比江南财赋问题更招人眼球。

  一个小小的十几岁秀才,刷刷孝子名声还不算奇怪,毕竟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和年纪大小无关。但在内外两大政事上连续露脸并有所建树,实在令人惊异。

  而且这一篇几千字的策论,很是言之有物,又提出了以最小代价办最大事情的主意,绝非平常人可以写出的。

  前番王巡抚表功,还有可能是抬举子孙辈,但总不可能天下巡抚一个两个的都要抬举方应物罢。韩巡抚更不可能傻到不肯表现,非要让方应物在几千字筹边策上署名。

  每人心里都免不了嘀咕几句,这莫非就是神童?或者叫栋梁之才?

  本朝几个著名神童,如李东阳、杨廷和等几个,也就是文章学问好,还都要在翰林院慢慢学习政务。绝对没有神到这种远离庙堂,却能筹谋大事的地步,很有点隐居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味道。

  天子总和了各方意见,特别是兵部尚书余子俊和左都御史王越这两位前西北边镇督抚的意见,懒洋洋的披红道:“姑且试行之,以观后效。”

  刘吉捶胸顿足的对妻子长叹道:“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趁着搭救方清之出狱的机会,招他为婿,那时候想必他不敢不答应。

  现在人人瞩目,两三年后谁知道会变得如何?我生平自诩善于识人,这次却没早下决心,真真悔之莫及!”

TOP

0
  第一百五十二章 只好以身相许了

  方应物并不知道,这次引起的人心震动出乎预料的大,一不留神让他正式在朝廷大佬心中正式挂了号。幸亏为了保密需要,他的筹边策只限于司礼监、阁老与部院七卿中传阅,不然会传得更加沸沸扬扬。

  他再聪明也料不到,自己那便宜新外祖父恰好也在这个时候上疏奏报江南赋税改革的事情,顺便替他表了表功。

  两巡抚的两本奏疏前后脚的出现在朝堂,不经意间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好像显得某少年秀才内政外事无所不能的样子,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在方应物想来,若朝廷同意,他的献策之功跑不掉;若朝廷不同意,那也没什么损失,其他并没有想太多。

  此时方应物依旧过着巡抚都察院、社学、卫学选址处三点一线的生活,日子很是充实。

  却说在这天,原有的两个旧仓库已经拆完,要先开始修建孔庙。方应物便停了社学课堂,带着六十名社学学生前去参加孔庙奠基。

  这一行人身穿士子儒衫,成群结队的出现在街头,立刻成为榆林镇城里的一道风景线,引得路人纷纷注目——这大概是榆林城建城以来第一批读书种子了。

  榆林城街道狭窄,但一路所到处,别人都是主动避让以示尊敬。方应物招收的这批社学学生岁数都不大,年轻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现心思,见状更加昂首挺胸,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走在街道上。

  这也是方应物的目的之一,要培养出他们身为读书人的自豪感,正所谓士气也。

  奠基仪式完了后,社学学生便各自散去,方应物则回西城巡抚衙门去。

  但也有一批学生,与方应物是同路。

  前文介绍过榆林城西半城多是各种衙署所在地,高级武官也多居住在西半城,所以与方应物同路回西城的学生多半都是高级武官子弟。

  方应物虽然竭力维持师道尊严一马当先的走在最前方。学生们亦步亦趋跟在后面,但也没闲着,互相小声说话。

  “今日下午也不上课,你有何打算?”

  “如今到了秋高气爽季节,我想去跑跑马。”

  “自打我入了社学,便有个亲戚送了一匹好马为贺,不如下午同去。”

  “甚好,午后威宁门外见。”

  方应物耳朵动了动,猛然回头,对这两人大喝一声:“算我一个!”

  那两个学生闻言愣了愣随即大喜道:“好极!愿与方先生同行。”

  方应物确实是想学骑马的。既然到了边镇效力,不学会骑马就等于白来了,那个男儿没有纵马扬鞭的豪情?

  何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边镇随时都会有军情逃命也好,还是随军出征捞功也好,骑马都应该是高级幕僚必备的吃饭本事。在榆林城就没见过轿子,连杨巡抚这等文人大员,一样也是骑马出入。

  方应物之前守着仓库没条件,自从进了巡抚都察院当幕僚,就有了学骑马的机会。但到目前为止也只在巡抚行辕的大门内院子里绕圈子溜达的经验。

  榆林城这一带水草肥美,不但有河有湖,城中还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这种地理条件在西北边地难得一见。当初巡抚余子俊选址在榆林建城,不是没有道理。

  在榆林城各种骡马加起来有数千匹,马匹与战兵数目几乎是一比三的比例,整个延绥镇各处营堡几乎都是这种比例。

  榆林城外有两处大草场,东边到常乐堡,西边过榆溪河一直蔓延到响水堡加起来足足哟四五十万亩的面积。

  方应物和两个学生约定要去的就是东面,午后出了东门威宁门又绕过东面驼山,便进入了草场地区。

  此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令人心情舒畅。举目四顾,天底下的原野一望无垠,恨不能痛痛快快的在蓝天下挥鞭飞驰一番。

  但方应物毕竟是生手,骑马摇摇晃晃的还在熟练摸索阶段,结果拖累了两个陪同学生也痛快不起来。

  方应物微有赧色,虽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但他不想在学生面前太现眼,挥挥手道:“你们去跑马罢,我自己慢慢习惯,回头再将马匹还到府上去。”

  那两个学生闻言便在马上拱拱手,告一声罪,又互相彼此比划了一下,便以今晚晚饭为赌注赛马。

  方应物目送两人风驰电掣仿佛一眨眼就消失在天边,不由得心生羡慕,不知练到什么时候他才也能如此激情快意。

  恍惚片刻,方应物便驱动胯下宝马,小跑着绕起圈子,慢慢熟悉各种节奏。所幸这匹马是驯服熟惯的,操控十分便利。

  不知过了多久,抬眼看天,日头已经微微偏西,方应物正考虑是不是收兵回城,将马匹还了。

  此刻忽然有急促的马蹄声传进了耳朵里,方应物抬头看去,却看到自己侧面远处有一人一马,朝着自己飞奔而来。或者说,不仅仅是飞奔,而是对着自己全速冲刺了。

  这是什么人?故意吓唬自己吗?方应物一边拨马避让,一边疑惑不已。

  更近一些时,却见那人手臂一挥,亮出了明晃晃的马刀,这可将方应物骇得心惊肉跳。

  这不是吓唬人,这是来要命的!方应物大惊失色,若是单纯的打架他并不怕,这点勇气还是有的。但是眼下手无寸铁,如何挡得住锋利的刀刃?

  他也顾不得许多,连忙策马扬鞭,狠狠抽了几下胯下马,拼命朝着另一边方向跑去。

  在高速中,方应物便感到自己已经坐不稳了,摇摇晃晃的险些坠马。情急生智之下,他趴住身子,紧紧抱住了马脖子。虽然看起来很是狼狈不堪,但总比掉下马去没命好。

  但后面这人仍然紧追不舍,那刺眼的马刀很有节奏的挥舞,让频频偷眼向后看的方应物心急如焚,大汗淋漓。

  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凶人?这已经是第二次遇险了,上次还有同行人壮胆,还有孙小娘子这种高人相救,现在可是孤身一人。

  想起孙小娘子,方应物懊恼不已。他早知道边塞地方不比内地,兵凶战危兵荒马乱,上次就想把孙小娘子留在身边当保镖顺便还能养眼。若是如此,现在何惧此凶人!

  但当时自己混的太差,就没这个脸去说。一个破仓库书办有什么脸面找人当保镖?

  说时迟那时快,一追一逃,瞬间两匹马一前一后就冲出了两里地。

  方应物眼瞅前面快跑到了大道上,那么大道上总该有行人了罢?想至此,方应物连忙扯起嗓子,不停地大呼小叫的喊救命。

  一方面企图招来附近看不过眼的英雄好汉,亦或是路过的官军;另一方面,想要借此吓阻后面的贼子,到了有行人的大路上,他想杀人总该有所忌讳了罢。

  可是路边都是拉大车的民壮,望见这一幕只会目瞪口呆,短时间内没有出手相助的。

  方应物又一次向后看了看,这凶人依然纠缠不休的死死追赶,仿佛完全不顾自身安危,眼中只有他方应物。

  慌慌张张的目测了一下距离,也不知是心理因素还是确实如此,好像比之前追的更近了。

  这个发现让方应物头脑一片空白,一时间面无血色。难道堂堂的一代穿越者,就要出师未捷身先死,先把小命交待在这里了么?

  正在要命的关键时刻,方应物忽然感到忽然耳边响过“嗖”的一声,不知从哪里冒出一支箭,沿着他侧面飞了向后方。

  随后便听咚的一响,再回头看时却看到那贼人已经掉在了地上,一支箭尾显露在贼人的喉咙外面。

  正中喉咙,八成是活不成了......方应物死里逃生,长长松了口气,一时间还有点木然,身子仍然趴在马上一动不动。

  从旁边传来悦耳清脆又带有几分熟悉的问候声音,“喂!方相公你没受伤罢?”

  方应物感到身子不大听使唤,只能艰难的扭过头看去,赫然正是三月前同行过几天的孙小娘子。

  她还是清秀健康的脸蛋,还是红艳艳的袄裙,手里攥着一把弓,俏生生的立在马头边上,对着自己探头探脑。

  方应物忍不住热泪盈眶,什么叫心想事成,这就叫心想事成!在这一刻,他看到孙小娘子比看到自己亲爹都亲切。“在下没事......”

  “方才我们赶着粮车正走呢,就远远瞧见有人大呼小叫。先听出声音是你,又看见后面那个不像是好人,所以真是凑巧了。”

  方应物缓过劲来了,翻身下马,对着孙小娘子抱拳行礼道:“多谢,多谢。”

  孙小娘子抿嘴笑道:“奴家怎么每次遇到你,都是凶险时候呀,上次是撞到达贼散骑,这次又是被人追杀。你也该小心点,总不能次次都遇上奴家救你。”

  方应物无可奈何道:“屡次救命之恩,在下实在无以为报,只好以身相许了。”

  孙小娘子登时满脸通红,抬手用弓敲了敲方应物脑袋,然后跑了回去。

  孙氏父女两人押一辆大车,这次是运粮,总要留一个人看车的。孙小娘子回去了,孙敬孙老爹便快步走了过来,忧虑的问道:“这是何人?杀了此人会有后患么?”

  “但请放心,在下包你没事!”方应物拍着胸脯许诺道。

TOP

0
  第一百五十三章 凶手谜团

  与孙老爹谈完,方应物主动加入了孙氏父女一行。谁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凶手?面对不可预知的生命危险,好像只有站在孙小娘子身边才有安全感。

  那凶手被一箭毙命了,但他的马却没有跑开,成为了战利品。这年头马比人贵,能缴获一匹马是很了不得的收获。

  如此孙老爹赶着马车在前面,方应物和孙小娘子一人牵一匹马在后面跟随——如果不是方应物这个拖油瓶,孙小娘子早就纵马扬鞭跑了几个来回了。

  方应物牵的是从学生那里借来练习的马,孙小娘子牵的就是战利品。夕阳西下,双人双马拖着长长的影子并排而行,穿过了青石斑驳的城门。

  这画面或许很罗曼蒂克,前提是忽略掉马背上驮着的尸体。本来孙小娘子习惯性的要抛尸野外,但方应物却一定要将尸体带回来。他还想追查线索,不能如此不明不白的就遭到袭击。

  孙小娘子常年与父亲行走边塞,对边疆内外颇有见闻,便提醒道:“方相公!以奴家看来,这贼子虽然裹了发髻掩人耳目,但似乎并不是中原人士,九成九是达贼那边的。”

  方应物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他本以为是边塞牧民,没想到是达贼。

  虽然已经到了秋季,边墙进入最高警戒时期,但有单人匹马的零星达贼找空子翻山越岭,出现在边墙内似乎也不算奇怪,可能性还是有的。

  可是奇怪之处在于,这个达贼疯狂的追杀自己,为的是什么?就算他想行刺,榆林这里有这么多武官,看起来也都比自己有价值。为何要找上自己?

  还是因为自己上书筹边策,让北虏知道了,所以来刺杀自己?细想那更不可能!

  在榆林目前只有杨巡抚和崔师爷知道这些方略,而且是密封上奏朝廷的,没有特别之处谁会刻意注意这些?北虏只知道烧杀抢掠,对中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渗透,不可能得知这些内容。

  退一万步说,若是北虏精心准备的刺杀,怎会如此鲁莽草率。以至于连个弓箭都没有,最后被孙小娘子一记冷箭放倒了。

  难道说此贼就是个潜入边墙内,疯狂杀人的精神病患者?而自己运气倒霉,撞上了他?

  果然看起来很奇怪的突发性杀人事件,最后都有可能扯到精神病上。方应物叹道。

  从草率程度上看,确实像是精神病,但还是有说不通的地方。精神病跑出来砍人都是胡乱砍,哪有此贼如此目标明确,并态度坚决的死追着自己砍?

  想来想去,方应物还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这事实在是太诡异了。

  进了城。到了中央钟鼓楼这里,方应物要向西,孙氏父女要向北。孙敬停住马车,对方应物问道:“我们今晚要去投广有库孙林老弟那里歇脚。方相公不一同回去么?”

  刚才在路上时,方应物只顾得琢磨贼子来历,没有向孙家父女说明自己的状况。此时便开口道:“在下承蒙抚台看中,如今在巡抚身边充任幕席做事。并办了一处社学。”

  幕席?孙氏父女表示没听懂这么文雅的字眼。方应物很通俗的解释道:“就是师爷!”

  孙小娘子很崇拜的说:“师爷不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头子当吗?方相公好厉害!不愧是江南的读书人。”

  老于世故的孙敬倒是不惊讶,这年头会读书就是一把钥匙。有什么样的际遇都不奇怪。

  方应物抱拳作别:“今晚我先将这贼子尸身带回去找差人仔细查验,明日再登门造访致谢。”

  孙敬摇手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乃举手之劳,不必谢了。况且也不着急,明日我们先要交粮入仓。”

  回到巡抚都察院,方应物将贼子尸身仍在门房,然后迅速去找杨巡抚禀报了。

  杨巡抚也是吃了一惊,没想到有达贼光天化日下偷袭方应物,随即也陷入了与方应物一样的迷惑,这贼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在旁边的崔师爷皱眉思索片刻,对方应物询问道:“如果是冲着你来,那么你的行踪有谁知道?”

  方应物想了想,“上午与社学学生在一起,说起下午要去跑马,很多学生都知道。”

  “你上午说出去的行踪,下午就在城外遇袭。贼人如果是对着你去的,之前必然潜伏在城中或者附近,如此才有可能如此迅速,得知你的消息后立刻也去追杀。”崔师爷分析道。

  潜伏在城中的达贼?方应物本是当局者迷,经此提醒恍然大悟,隐隐约约想到了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崔师爷断定道:“以我看来,此贼必然是北虏使者里的人物!”

  在最近,城中只有一批达虏,那就是满都鲁派来请求朝贡的使节和随从。

  按照惯例,杨巡抚将这几人留在公馆内严加看管,然后上奏朝廷。在朝廷诏书到达之后,才能确定如何对待这些人。

  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些人上午或中午知道了消息,下午就出城寻找方应物追杀,那是十分可行的。这些人全部出动那不可能,对他们的监视是很严密的,但偷偷溜出去一个人的难度就小得多。

  杨巡抚当即叫来长随,吩咐道:“去库中取几瓮酒,然后你亲自送到公馆,就说本院听闻鞑人善饮,一人赏赐一瓮美酒!”

  半个时辰后,那长随回来了,禀报道:“鞑子确实少了一个,问其他人都不知其踪,据说有可能是仰慕中原风物,私自跑出去了。”

  方应物当即脸红脖子粗的对杨巡抚叫道:“必然有内奸!该杀!该杀!”

  方应物一是真心气愤,二是要通过激烈态度表达自己的心情。杨巡抚和崔师爷都没有责怪方应物失态,若不是内外消息相通,那贼人怎么能摸到方应物的行踪?

  在这边镇之地,对北虏防范是最严的,就连杨巡抚再得到朝廷指示之前,都不与鞑子使节会面,只将他们关在公馆内严加看守隔离。在这种状况下,无论什么人什么原因,只要通了消息,那就与奸细无异了。

  “如果说有人里通外合,我是不奇怪的。”崔师爷幽幽叹道,“榆林地方庶务都是由榆林卫所负责,包括地方公馆的差役、供应、看护......”

  崔师爷说到这里就住口了,榆林卫与方应物的梁子,那是不用提了。

  方应物忍不住侧头看了崔师爷几眼,能做师爷的果然都有长处,这位崔先生的逻辑学看来很好啊。漫无头绪之下,硬是让他凭空摸出一条线来。

TOP

0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不可理喻

  崔师爷的说法看似可以自圆其说,但这是完全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的,他连尸体都没去看过。不过既然可以自圆其说,那就具备了可行性,对于大人物而言,证据不一定重要。

  杨巡抚闻言沉吟片刻,摇头道:“卫所做出这种事,没有任何好处,彭指挥或许会记恨方小友,但应当不至于如此。所以此事必然有别的缘故。”

  当初争夺办学权力时,彭指挥被方应物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最后也只是装病一个月了局。由此可见,那彭指挥或许毛病多多,但并不是敢于铤而走险的狠辣性子。

  出于这种考虑,杨巡抚觉得彭指挥不大可能有问题。硬要凭着几分猜测去查,未免显得欺人太甚,最后如果没有结果,那只能是自己灰头土脸。

  见东家不采纳他的看法,崔师爷并没有什么意见,随口答道:“东翁言之有理。”

  他只是尽职尽责提出了一种可行思路,无所谓对错。东家想采用也好,不想采用也好,那都是东家自己从政治层面上考量的事情。

  方应物便道:“无论如何,让北虏使者失踪一人,卫所总是有过错的。抚台可以不追究,但不可不查!毕竟彭指挥与抚台非敌非友,引而不发、有备无患才是上策。”

  杨巡抚突然醒悟到,自己刚才考虑问题过于从利益角度出发了,险些忽视了方应物的心情。如果非要劝方应物讲理智,讲大局,那只怕要从此离心离德了,这没有道理可讲。

  想至此处,杨巡抚道:“眼下没有多余人手,本院便写下手谕。将此事交与你亲自去查。”

  按说以方应物的身份,既非官员,又非公差,没有资格去查案办公。但在边镇这种军法管理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说你行你就行。

  方应物谢过后,又提出建议说:“还请抚台与崔先生保密,对外只说追查使者失踪之事,不要提起晚生被追杀。以免有些知情人看到事态极其严重。就不敢说话了。”

  这事保密也不难,追杀现场是在荒郊野外,本就没几个人看到,就是偶然有行人看到也不知道这是谁追杀谁,所以一时半会的不会传开。

  孙氏父女更是得过嘱咐。不要对别人说这件事。在城中目前也只有杨巡抚和崔师爷知道内情,只要他们不说出去,暂时保密住不成问题。

  刚说定事情,方应物正要告辞回屋歇息,这时候有个小吏前来禀报:“有加急诏书到了!急递军士正在门下等候!”

  杨巡抚和崔师爷、方应物三人不约而同的想到,这必然是朝廷的批复下来了。

  召了急递军士上前,果然如同他们所想的。这确实是朝廷的批复,而且朝廷同意按照前番所奏方略试行。

  杨巡抚对此十分兴奋,仿佛看见一扇门对自己打开了。如果将事情做成,他凭借此功。进位尚书或者都御使也不是没可能的。

  崔师爷和方应物都很高兴。一个见东家事业有成,自己也会水涨船高;一个觉得自己提出方略被采用,定然从此声望大涨,为前途积攒了雄厚的资历。

  正当杨巡抚喜形于色时。急递铺军士又掏出一份诏书呈上前来。杨巡抚看去,只见得——天子命御马监太监、提督京营太监汪直巡视三边、参赞虏务。并率领五千京营班军协防榆林卫。

  杨巡抚的感觉,就好像是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

  虽然圣旨上没说让汪太监负责北虏事务,堂堂天朝不能没人可用,派不男不女的太监去充当门面和外族打交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汪太监这一来明显就是来抢功的,至少也是来分功的!不然为何会有参赞虏务这么莫名其妙的差遣?

  而且杨巡抚只是延绥镇巡抚,汪太监却用上了巡视延三边的名头,很是显得比杨巡抚高端洋气,毕竟延绥镇也只是延绥、宁夏、甘肃三边之一而已。

  虽然说文官和太监是两条线,之间品级不通用。但汪太监这名头,总让人联想起三边总制(督),隐隐之间就压了巡抚一头。

  杨巡抚不禁愁容满面。这一两年,汪太监的名声太响亮了,首辅、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等元老重臣,先后因为汪太监纷纷去职,整个朝堂都为之大洗牌。他一个新巡抚又有何德何,敢比首辅、都御使、兵部尚书更强力?

  方应物劝道:“汪直此人没有传言中的可怕,乃是名气大于实力的典范......”

  说到这里,忽然方应物觉得自己似乎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便又改了口,“汪太监也不是没有弱点,到时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抚台先不必过于忧虑。”

  临走之前,方应物又提醒道:“还有一事晚生不能不说,既然汪太监要来,那抚台就应该小心彭指挥了。”

  这话里绕了好几个圈子,杨巡抚第一时间没听明白,随后想了想也懂了。

  榆林卫彭指挥与镇守太监张遐关系密切。而汪直到了后,张太监必然对汪直唯命是从,那么彭指挥就可想而知了。

  而汪太监驾临延绥镇,等于是空降而来,当然需要笼络本地官员为他所用,彭指挥就是个很合适的人选。

  两边很可能一拍即合,臭味相投,不排除彭指挥使凭借汪太监权势咸鱼翻身的可能性。

  崔师爷很佩服的目送方应物离开,这方小哥儿真是机敏聪明的人物,短短时间内就想到了这一层。

  却说到了次日,方应物领下巡抚手谕,便离开巡抚都察院,前去榆林卫所衙署。本来他今日计划去骚扰孙氏父女,但查案的事情更紧急,所以只好“先公后私”了。

  方应物去卫所衙署,目的就是为了查案。杨巡抚从标营拨出军士八名协助他,当然真正目的还是随身护卫。

  以方大秀才和卫所衙署的仇怨,特别是方应物之前曾公然拒收一切卫所衙署子弟入学。所以他进了衙署后自然不会得到什么脸色。

  从门子到路过武官,对方应物都是横眉怒目,很有点同仇敌忾的氛围。但方大秀才不以为意,心中冷笑不已。

  这些人虽然态度不好,但也知道方应物如今身份,没有无礼阻拦。让方应物昂首直入,一直走到了镇抚司大堂,走入了薛镇抚的视野里。

  见到来势汹汹的方应物,薛镇抚突然莫名的心惊。作为镇抚司与方应物打过交道比较多的人。看见方应物闯进来总有些不良预感。

  方应物冷冰冰的说:“奉巡抚谕示,在下来查一桩案子。”

  薛镇抚镇静的问道:“什么案子,居然劳动了抚台老大人?”

  “昨日北虏使者失踪一人,薛大人不知道么?但抚台十分关注此事!这公馆里的差役、护卫都是卫所负责,所以要到这里查一查。”

  薛镇抚闻言有几分怒气。当场拍案道:“卫所军民过错,皆有我镇抚司审理,你到这里查问,未免伸手太长!将我卫所镇抚司当成你自家后院么?”

  方应物有备而来,当然不会被薛镇抚驳倒,“卫所军民内部纠纷和案件,确实是由你镇抚司负责审理明白。外人不便干涉。但这次涉及到外族,你卫所出了失误,于情于理也不能任由镇抚司自行查问,难道你不懂得避嫌之道吗!”

  说完方应物又举了举手里的公文。“这是巡抚大人的手谕,你若不服气,请自行前往巡抚行辕质问!薛大人要听明白,这是命令。不是请求!”

  薛镇抚无话可讲,负气道:“这里公堂就借给你随便用。本官告退!”

  “薛大人留步!在下还要借用薛大人的职权,所以还请安坐!”方应物拦住道。

  薛镇抚气极反笑,“你要将本官当傀儡?”

  方应物摇了摇手里的公文,薛镇抚无奈,一面使人去向彭指挥使禀报,一面只得又返回公座。毕竟涉及到北虏使者失踪,薛镇抚内心也不敢就此离开,如果最后成了他失职,那有嘴也说不清。

  方应物便吩咐道:“将昨日公馆当值人全部换下来,传到这里听讯!”薛镇抚挥挥手,让大堂上的站班军士是传令照做。

  等了将近一个时辰,这才陆陆续续的将人都带到。此次在公馆应付北虏使者的差役十人,看守军士三十人,连同公馆管事、通事一共四十二人,将大堂下挤得满满当当。

  薛镇抚没好气的对方应物道:“方秀才你开始审罢?”

  方应物站在台阶上,扫视一遍堂下,冷哼道:“听说公馆里有个鞑子失踪了,你们谁知道线索的?可速速招来。”

  人群里或许有窃窃私语的,或许有垂头不语的,但没有一个站出来说话的。

  薛镇抚暗中鄙视不已,方应物这也太外行了,问案哪有这么问的?巡抚大人也真是有眼无珠,派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年轻人能查出什么门道?他以为自己是哪颗葱,堂下众人凭什么要答他的话?

  再说就算知道点情况的,也不便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说,这与出卖自己人有什么区别?方应物毕竟是外人。

  方应物冷笑几声,转头对薛镇抚道:“我看榆林卫里无好人,给我打!堂下每人先二十杀威棒!”

  薛镇抚大怒,方应物本来就是一个有仇隙的外人,卫所衙署里对他都很不爽。今天这方应物跑到榆林卫卫所衙署里,二话不说,毫无理由的就公开打几十人的板子,也太嚣张了!

  这与欺负到门上有什么区别?真要让他打了,那等于是榆林卫衙署上上下下脸面都被打光了,薛镇抚不禁拍案而起道:“方应物你休要太肆无忌惮!”

  方应物对薛镇抚的指责嗤之以鼻,“你不肯动手?那便让随我前来的巡抚标营军士动手!”

  方应物带来的八名军士站了出来,堂下一片哗然,一时间吵闹声沸反盈天。方应物厉声喝道:“此事涉及鞑子,绝对从严处置!既然不肯招供,谁敢反抗就是里通外国!”

  简直丧心病狂、不可理喻!薛镇抚心里大骂几句,却冷汗直流,情势演变至此,他快招架不住了。

  这方应物要是讲理那还好说,但现在方应物明摆着就是来趁机找事报复的,根本无法沟通。可是此人又拿着巡抚手谕,除了彭指挥亲自出面,谁也顶不住。

TOP

0
  第一百五十五章 汪太监布局

  方应物在榆林卫所衙署镇抚司大堂这里跋扈了好半天,叫嚣着要打四十多人的板子。时间眼看着已经到了午时,但卫所指挥使彭大人依旧没露面,只有卫所镇抚薛大人苦苦支撑。

  这并非彭指挥使不在卫所衙署内,恰恰相反,他此刻就在内衙里,不过彭指挥正在接待一名举足轻重的客人。

  这名客人就是延绥镇守太监张遐。张太监也是上午到的卫所衙署,但他不像方应物那般高调,而是很悄悄的从后门进来的,没有引起外人注意。张太监的来意很重要,所以彭指挥顾不上方应物了。

  听到薛镇抚派人禀报说方应物找上门来,彭大人只挥了挥手说“知道了”。那方应物只不过是靠着巡抚得志猖狂的毛头小子,与大事比起来什么也算不上。

  张太监不急不缓的说:“这次汪公奉旨巡边,重点在延绥,急需在本地招揽可用之人,所以传书与我询问。我觉得你还算不错,便推荐给了汪太监,对你而言是个机会。”

  彭指挥闻言颇为兴奋,他短短几年内能将新设的榆林卫打理的井井有条,只不过没有战功亮眼而已,所以自觉还是有几分才能,只不过欠缺一些通天渠道。

  武官与文人不同,文官体系历经近百年发展,早已在科举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则。

  文人即便没有任何人脉,但只要融入了规则,比如考试成绩好,一样有飞黄腾达的机会,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而武官上升渠道在规则性方面比文官差得远。有门路一步登天六品变二品也就几天功夫,没门路一辈子屈居下僚,就是战功这种硬通货也存在有猫腻。

  所以彭指挥听到有机会搭上炙手可热的汪太监门路,难免心情十分激动。只要汪太监向天子推荐几句,自己继续向上走有何难哉。

  有了这个念想,方应物来捣乱简直引不起彭指挥任何搭理兴趣了。孰轻孰重他明白得很,当务之急是先与张太监仔细谈谈,不宜为苍蝇分心。

  但偏偏那方应物仿佛要蹬鼻子上脸,彭指挥与张太监说了会子话。又有军士奉了薛镇抚的命令来传话:“彭大人!那方秀才要上房揭瓦了,要公开在镇抚司大堂前打卫所公馆四十多人的板子!”

  彭指挥震怒非常,险些大骂出声,这方应物是给脸不要脸么?他算老几,也敢在卫所衙署里大动干戈的打人?真当他彭指挥是人尽可捏的软柿子?

  张太监闻言皱皱眉头。有方应物不停在前面大张旗鼓的捣乱,彭指挥很难集中精神和自己谈话。

  总这样也不是办法,张太监便主动对彭指挥道:“你不如先去前头,将那方应物打发了再说。我这里不急,今日都可以慢慢等着你。”

  彭指挥闻言告过罪,就起身去了前衙。他在几个亲兵簇拥下来到镇抚司大堂,果然看见堂前闹哄哄的人头攒动。汇聚了几十人在此,场面十分乱糟糟的。

  而方应物正领着几名官军站在台阶上,对着人群毫不客气的大声训斥喝骂,但人群不太买他的账。至于薛镇抚。木然的站在一边,完全无可奈何。

  彭指挥实在看不下去,快步上了台阶,对方应物冷哼道:“你好大的威风!”

  方应物转头笑了笑。“奉了抚台谕示,前来查问案件。多有得罪之处,还请彭大人见谅。”

  彭指挥还着急回内衙与张太监细谈,没有心思与方应物在这里扯淡,也不理睬方应物的寒暄,径自开口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既然想在本卫查案,那请抚台移文到本官处,然后经本官准许才是。哪有你擅作威福的道理!”

  见彭指挥指责自己非法行事,方应物也收齐了笑容,表情很很严肃的说:“鞑子使者失踪一人,事关重大!本案实在不知会牵涉到什么人,所以不能以常规视之。”

  只要不傻,都能听出方应物话里的意思——谁知道你彭大人是不是牵连到此案?

  不过看在彭指挥眼里,方应物这是装模作样。这事重大个屁,就是方应物心胸狭窄故意借此机会跑过来找茬。说的倒是冠冕堂皇,可是和栽赃污蔑也差不多,太下作了!

  他嘿然道:“你敢怀疑本官也牵涉其中么,可笑之极!你就是借题发挥,行捕风捉影、吉钳罗网之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一个是卫所指挥使,一个是巡抚派来的差使,两边互不相让,言辞激烈,并十分针锋相对,情势陡然变得极为紧张。其余人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场面顿时鸦雀无声。

  方应物好像不想与彭指挥在这里做口舌之争,便重新面向阶下人群,随意指了一个,吩咐自己带来的巡抚标营军士道:“既然不肯招供,就从他开始行刑!”

  形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彭指挥使怎么能让方应物动手?

  方应物明明白白就是想仗势欺人,真要让方应物这个没什么正经职务的人当着自己面,打了几十个自己人板子,那他这个卫所指挥使那就真真正正的脸面无光,抬不起头了。

  招来懦夫、软蛋这种骂声都是轻的,卫所从根本上说还是军事组织,没有威信何以治军?所以彭指挥不能退缩,半步也不能。

  “谁敢动手!”彭指挥是大喝一声,离他很近的方应物感受到了什么叫震耳发聩。

  彭指挥可顾不得方应物感受,他感到自己刚才太好说话了,便又霸气十足的继续高声道:“若谁想在这里不开眼,那就休怪本官下狠手!”

  最后彭指挥转头吩咐薛镇抚,“召集衙中军士,听候本官命令!”

  方应物死死盯着彭指挥使,咬牙切齿道:“彭大人一定要阻止在下查问此案了?”

  彭指挥不屑道:“你算什么身份,明白说了,当然不许......”

  方应物不等彭指挥使说完,便沉声道:“若是彭大人不许查案,那么在下告辞!”

  说罢,方应物也不交待场面话,痛痛快快的直接走下台阶向卫所衙署大门方向而去。

  彭指挥使望着方应物的背影,有点小小的疑惑。

  他很清楚,方应物今天就是要借题发挥,想打自己的脸。但怎么被自己责问了几句,就灰溜溜的走人了?

  彭指挥知道这方应物言辞口才很不错,原以为要在此纠缠半天,说不定还要动武才能将他赶走。但没想到他走的如此痛快,自己刚亮了亮肌肉,他就二话不说滚蛋了,这倒是让人很意外。

  但彭指挥使没时间多想,张太监还在后面等着自己,他要抓紧时间与张太监仔细谈谈汪直的事情。

  从卫所衙署出来的方应物神色很平静,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他直接回到了巡抚都察院,但是在大门口却碰见崔师爷。

  看起来这崔师爷也是刚从外面回来,方应物笑着拱拱手问道:“崔先生去了哪里?”

  崔师爷苦笑几声,“朝廷不是有了批复么,所以可以与鞑子使者解接触了,方才我便代表东家去了公馆,想先去见见那些使者。

  谁知道到了那里,把守公馆的官军却不放我进去,说是奉了上头命令,在钦差抵达之前,谁也不许接见鞑子使者。”

  这钦差大概指的就是汪芷了,方应物叹道:“看来汪太监已经提前有所布局了,把守公馆的可都是卫所军士,这里面很有内情。”

  崔师爷点头称是,这太显然了。方应物昨晚猜测汪太监会招揽彭指挥,当时没有多想,还心有怀疑,没想到立刻就成了现实。若没有太监们撑腰,把守公馆的军士会敢拒绝巡抚的人么?

  方应物又道:“关于北虏的事务,延绥镇已然有杨抚台主持大局,朝廷还派个钦差太监,真是多此一举。”

  对此崔师爷也很无奈,“朝廷向来如此的,无论是哪里,从来都要讲究一个制衡,绝不肯轻易放任一家独大。”

  方应物知道崔师爷说的没错,大明体制就是这种思路。例如一开始每个省分为布、按、指三司,就是为了互相牵制。

  但由于遇事太扯皮又加了巡抚,可又担心巡抚独大,便设了镇守中官,此外旁边还有巡按御史进行牵制。就是在军中,卫所都司、营兵、监军又未尝不是互相掣肘。

  具体到当前这件事务上,是十分敏感的问题。某些人担心杨巡抚把握不好,搞出什么丧权辱国或者好大喜功的事情,非要另派一个太监作为钦差,其实并不奇怪。当然也有汪芷本人醉心边功,想要过来摘桃子的因素。

  方应物与崔师爷边走边说,一起进了堂上去见杨巡抚,却看到杨大人手持公文,皱眉不语。

  两人进去行过礼后,杨巡抚将手里公文放在案上,“从驿站传来的消息,这汪太监快到了,距榆林只有数日路程了。”

  方应物和崔师爷都很惊讶,这汪太监来的真快,说不定还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路,看来她真是立功心切,唯恐落在后面。

TOP

0
没想到这里也在连载。
单纯的看此篇,应该还算说得过去!
但若是看完该作者的《奋斗在新明朝》,
你甚至会觉得这两篇小说的作者不是一个人。
相对于《奋斗在新明朝》,
这篇《大明官》真是不忍卒读!

TOP

0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口才太好的下场

  声名响亮、炙手可热的大太监汪直要来了,延绥镇守太监和榆林卫疯狂的忙碌起来。张遐张太监和彭清彭指挥为了出城二百里还是一百里迎接展开热烈的讨论......

  名利场中,迎来送往不是最重要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不同的尺度代表不同的规格,也代表不同的立场。

  比如杨巡抚刚上任时,总兵镇、榆林卫、布政分司等衙门中有头有脸的人都要倾城出动迎接,但镇守太监就不用。

  因为镇守太监和巡抚是不同体系里的,权力来源也不同,巡抚的威权在镇守太监面前没什么用。

  而这次,汪太监巡边到榆林,本地镇守太监必须出迎,榆林卫彭指挥为了巴结汪太监也想出迎,但巡抚理论上就不用了。

  当然,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那又是另一回事。关键是看权力大小和自我定位了,比如从二品布政使出城迎接七品巡按御史的例子也是很多。

  巡抚都察院中,杨巡抚也为了是否出城迎接汪直而苦恼。这绝对不是简单问题,只要他出城迎接,那就象征着他自居汪直之下,可是他又有些不甘心。

  杨巡抚与两个幕僚商议。崔师爷的态度模棱两可,没有什么准确意见,但方应物则是坚决反对杨巡抚自降身份出城迎接。

  方应物心里的道理很简单,他现在是彻底投靠杨巡抚了。狐假虎威之下,杨巡抚的高度就是他的高度。杨巡抚若矮了别人一头,那岂不连带他也矮化了?

  矮人一头的感觉是多么难受,他再也不想品尝了,至少在榆林边镇是不想品尝了,当仓库书办时已经当够了。

  再说向谁低头不好。怎么能向扫过他脸面的汪芷低头?低头了也没好处,几年后汪芷就垮台了,对她巴结的越好越被连累。

  面对方应物的坚决,杨巡抚犹疑道:“汪太监声威赫赫,听说一路上宣府、大同、山西巡抚都出城迎接,甚至鞍前马后的侍奉......”

  方应物鼓动道:“正因为别人都如此趋炎附势,而抚台保持傲骨霜节,岂不显得与众不同,卓尔不群?

  这也是养望机会!如今汪直在天下士人心中是个什么名声。抚台又不是不知道,只要抚台有所表现,必然为天下士林所瞩目赞颂!

  可以说,如果抚台保持住气节,那汪直的名气有多大。抚台的声望就有多高!到手的名声,抚台不想要么?”

  文人哪有不好名的,只是大部分人的好名之心压不住现实利益。杨巡抚听到名望两字,心里动了动,不过仍未作出决断。

  所以方应物劝道:“汪直这次巡边到榆林,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明显是奔着边功而来。

  在榆林城中别人都没甚关系。上司是巡抚也好,还是巡边太监也好,有什么区别?都是听赏立功,马前效命。

  但是只有抚台所受到的损害最大。一山不容二虎,本来是抚台你必然是主功,如果自甘屈居人下,大功就会落到汪太监手里!

  晚生知道。这种功劳一辈子也可能只有一次,错过这次就不会再有。所以抚台与别人不同。不能委屈了自己,也值得奋发一次。”

  杨巡抚闻言苦笑道,“你说的本院又何尝不懂?只是那汪直是气焰滔天,很多时候怎么想都没用,只怕由不得人。”

  方应物无语,汪芷这一年多时间里,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给文官造成的心理创伤和阴影太大了。

  想想也是,一个十几岁太监刚刚出头,几个月功夫就连首辅带尚书干掉了一大片,让内廷外朝天翻地覆般的大洗牌。这样的气势,谁人不惊,谁人不怕?见了就先怵三分。

  你们都是看不清大势的局中人呐,方应物暗暗感慨,便道:“家乡里有个无赖,无人敢惹,抚台可知为何?”

  杨巡抚不清楚方应物怎么忽然讲起故事,又听到方应物说:“因为传言他杀过人,所以就无人敢惹,结果越人无人敢惹,越是被人害怕,他的气焰就越大。

  如今的汪太监就类似于是这种状况,其实汪太监不能说没有势力,他依旧是天子宠爱的亲信。可是与传言中的权势相比,汪太监说是纸老虎为不为过。

  汪太监做过的大事,那都是天子要做的。汪太监为什么想要边功?那是因为他发现天子可能用不上他了,害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如果汪太监真有自信,他会担心这个么?”

  杨巡抚和崔师爷齐齐瞠目结舌,看方应物仿佛像看妖怪。自从接触方应物以来,他们感觉方应物胸中包罗万象,杂学比经义更出彩。

  今天他居然连天子和汪太监之间关系这种私密事情都能说到头头是道,这到底是胡编的还是有所依据?

  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连天子心态都能了如指掌,那这个人有不飞黄腾达的可能性么?

  方应物没有在意杨巡抚和崔师爷的神情,一直侃侃而谈,“当然如果是位卑职小,或者是内监实力盘踞的京城,还是对汪太监恭敬一些比较好。

  但抚台位居封疆大吏,此处又是天高皇帝远的边镇,又因为办学事情掌握军心,为何不能有所作为?

  倘若比喻成两军交兵,那汪太监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抚台坐具主场之利,算是以逸待劳,为何要不战而降?”

  崔师爷插嘴道:“方老弟不要轻忽了,那汪太监似与彭指挥有所勾连,这也是你事先料到过的。如此就不能算没有根基。”

  “此何足虑哉,我来想法子釜底抽薪,让彭指挥靠边站着去!”方应物果断答道,又继续说:“而且未料胜先料败,即便抚台对汪太监不恭敬些,有什么损失?最严重的局面就是汪太监雷霆大怒,上奏天子罢免抚台官职!

  刚不能久,水满则溢。左传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汪太监正是如此。总揽古往今来史书,像他这样的人,岂能长久?兴得有多快,败亡就会有多快。

  依我预料,汪太监气运不过几年之数,抚台即便被罢免但忍上几年后,想复起轻而易举。可到了那时候,抚台就是天下人所敬仰的不畏权阉的名臣了!”

  杨巡抚本来是倾向于效仿前面几路巡抚,随大流自降身份出城迎接汪太监。这也是官场上的普遍心态,办事随大流无论对错总是最稳妥的选择。

  但是听了方应物一番话,杨巡抚又感到拿起架子好像收益更大,风险也在可控范围内。与众不同的独家生意,总是有可能比别人赚得多。

  杨巡抚不禁对崔师爷长叹道:“吾尝闻三寸不烂之舌之语,今日见到方秀才才知其意。若放在东周,不知管乐当不当得,至少当个张仪苏秦之辈问题不大。”

  这算是夸奖?方应物识趣闭上了口,只当是上司褒扬自己。

  崔师爷揣摩一番,向杨巡抚提议道:“如果东家难以决断,我倒是有个主意。”

  “说!”杨巡抚听了半天方应物滔滔不绝,也真是想再听听崔师爷的意见,兼听则明。

  崔师爷先看了方应物几眼,然后才道:“不如让方老弟代替东家出城迎接汪太监。如此一来,既显得东家不卑躬屈膝,又不至于给汪太监公然挑理的口实。这才是不卑不亢,中庸之道。”

  杨巡抚眼前一亮,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至少给了台阶下,外人看了也不会说自己过于倨傲无礼。

  当然,如果汪太监不要这个台阶,那就没办法了,但总比连个台阶都没有好。最关键的是方应物这个人选好,又令人放心,若没有方应物还真找不出第二个合适的。

  方应物闻言连忙推辞,“晚生区区一介儒生,有何德何能可以代替巡抚迎接?”

  他又不是没见过那汪芷,分明就是个喜怒无常的青春期叛逆少女,难侍候的很。站在杨巡抚背后下黑手就行了,跳上前台不是他如今的作风,什么时候能独当一面了再上台不迟。

  崔师爷抚须笑道:“方老弟谦虚了。我看你对汪太监的状况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去应付几下应该不难罢?再说你言辞便利,正适合去做这种事情。若换了别人,我还不放心。

  其实本该是我为东家分忧,前去迎接汪太监,但我没你这个本事,也只好劳烦方老弟了。再说方老弟你身份贵重,代表抚台也当得起,这又是我所不能比的。”

  杨巡抚也对方应物劝说道:“办学之时,你说有多大本事,就敢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如今言犹在耳,故而这次就劳驾你走一趟了。

  此去一是让本院显得不是故意骄横无礼,二是你趁机窥探一下汪太监的心思和动向,也好为今后有所准备。”

  方应物纵然口才一流,但此刻也无话可说。只能自叹一声,表现火候总是拿捏不好,一不留神又过头了。

  说来说去,自己倒成了杨巡抚的先锋大将,被派去试探汪芷,前番长篇大论简直就像是自告奋勇。

TOP

0
  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笔架

  上司的请求其实就是命令,没有拒绝余地,除非不想做了。对方应物而言,既然是靠着杨巡抚羽翼滋润起来的,那么该冲锋陷阵的时候就该冲上前去。

  汪太监后天才到,但之前方应物也不能闲着,还有些准备工作需要做。正当他盘算的时候,前头门子来禀报说孙林来找他。

  孙林不是独自前来的,还带着孙敬和孙小娘子一起。其实方应物早有计划去拜访孙氏父女,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还有些别的事情要交代下。

  但这两天为了自己被追杀的事情忙碌,他一直没顾得上去。方应物抱拳见礼道:“本该在下登门道谢,却不料两位先来了,罪过罪过。”

  孙氏父女尚未说话,但孙林却先愁眉苦脸的叫道:“这是来向你求救来了!”

  方应物仔细看去,孙敬也唉声叹气,而孙小娘子则是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满怀希冀的望着他。便奇怪的问道:“怎么了?”

  原来孙敬父女这些年以替本乡乡亲运送军用物资为生,因为这边有族亲孙林担任广有库大使,所以入库时候没受过刁难。

  即便是父女二人解运粮草到别的仓库,但孙林在仓库这一行多少都有几分面子,足以让孙敬父女入库顺利。

  可是今年情况不太相同,卫所彭二公子下了狠心要图财,一连摆平了两三个仓库。不过在广有库孙林这里,因为方应物的关系铩羽而归,一时间彭二公子闹得灰头土脸。

  偏生这次孙敬父女按照规程,要将粮草解运到榆林卫卫仓,而卫仓正是彭二公子控制的一个。当有人说孙敬父女和孙林是亲戚时,孙敬父女就倒了大霉。

  孙小娘子气得小脸通红。“我们一车明明运来了足额八石,但入库斗量算成了五石,逼着我们补缴三石,不然不给回票。还对奴家说了好多难听话!”

  方应物想了想,忽然笑起来道:“但请放心,我看这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不过两位要听在下吩咐行事。”

  对方应物而言,这还是巧了,本来他还煞费苦心的琢磨着。怎么劝说孙敬父女冒着得罪榆林卫所的风险帮自己出个面,谁知道彭二公子自己把人送了过来。

  闲话不提,却说到了这天,榆林城里许多大人物纷纷出动,出城二十里去迎接汪太监——十里已经不足以表达对汪太监的尊敬了。至少要二十里。

  方应物自然也在迎接人群里,他是代表巡抚来的,又是生员身份,所以位置很突出。与榆林卫指挥使彭清、延绥镇副总兵岳嵩站在一起,只比镇守太监张遐略微靠后些。

  岳嵩因为将儿子送进了社学,又被承诺过将来一个秀才功名,所以与方应物关系还算不错。在等候时与方应物有说有笑的闲聊起来。其他一些有子弟在社学的人也渐渐围过来,形成一个不小的圈子。

  但另一边彭指挥与方应物的关系可就是十分恶劣,看着方应物这边冷哼一声。

  这方应物只是仗了巡抚的势,才敢屡屡在他面前张扬。但今天要来比巡抚还狠的角色。而且这位狠角色即将成为他的新靠山,到时候有方应物哭的时候。

  天色将近午时,远远地看到一队车马出现在大道上。人群中便有人小声叫道:“来了,来了!”

  这是煊煊赫赫的数十人队伍。人人胯下乘马,只有当中簇拥着一辆豪华马车。想必马车里面必定就是汪太监了。

  人数虽然不算多,但这人人骑马的排场气势十足,就是杨巡抚上任时候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众人暗暗想道,难怪汪太监来的如此之快,全员骑兵的速度当然远超两条腿赶路的队伍。估计汪太监为了赶时间,将带来的京营班军都扔在了后面,只精选了几十骑士先行赶路。

  迎接人群便集体前行,主动迎上汪太监队伍。镇守太监、副总兵官、榆林卫指挥使、某方姓生员走在了最前方,形成一个单独小方阵。

  两边临近但又尚未碰头时,带头的镇守太监张遐忽然停住了脚步。

  众人很有默契的沿着道边排好,随即齐刷刷的、整齐划一的伏地跪拜——这就是望尘而拜的大礼了。

  好罢,在这一瞬间,方大秀才因为对跪拜礼节不熟练,反应比别人再次慢了一拍。别人都速度跪倒了,他还在站着。

  此时道边一片“脸朝黄土背朝天”,方应物前面是张太监的背部,左边是岳副总兵的背部,右边是彭指挥的背部,只有他孤零零的矗立在中间。

  这......方应物无语。入乡随俗的道理他懂,他还不至于自以为穿越者就可以王八之气四射到绝对不跪人。

  本来这次是可以不跪的,读书人见太监有不跪的道理,但在权势面前跪见也未尝不可。可是现在别人都跪了,他再慌慌张张的随大流,那岂不更让人瞧不起?

  马车帘幕无声的拉开,露出了绯衣蟒袍的汪芷。她朝外面瞧去,第一眼就看到了方应物这个异数,略略讶异了一下,大约是没想到还有站着见她的人。

  等看清楚了,汪芷立即认出了是谁,不由得出声道:“又是你?”

  她对方应物的印象还是极其深刻的。毕竟也是当初曾经费尽心思,甚至不惜露出底细也要招纳在身边当西席的人。

  但很可惜,最后听到方清之被下诏狱的事情后,自己把他当个垃圾扔掉了。回想起来汪芷还是挺后悔的,她也没想到最后方清之居然放了出来,还继续当着庶吉士。自己以暴露底细为代价进行拉拢,却什么也没得到。

  想至此,汪芷轻轻叹口气,自己确实一时短见错过了一个大才,不亚于前三边总制王越的大才。

  不然今次这对北方略就会先落到自己手里,并由自己全面主持。那她又何必争分夺秒日夜兼程的来抢?

  方应物很自然的拱拱手行礼道:“在奉抚台之令向厂公问安。见过厂公!”

  上次在常州府时,方应物就没跪见;这次再次相遇,他居然还不跪,汪芷虽然心里不是很在意繁文缛节,但仍忍不住嘲讽道:“好一个笔架山。”

  方应物左右都跪着,只有他站立在中间,高低形状正像笔架,故而汪芷有此言语。

  但方应物心里惊了惊,这不是海瑞海大大的外号么。怎么也提前出现了?不过面上欣然受之的再次拱手为礼:“多谢厂公赐号。”

  方笔架这个雅号挺不错的......方应物暗想。

  方应物和汪芷对答几句,却将彭指挥气坏了。这次迎接汪太监,说好了是他出个风头,当众展示一下汪直对他的支持力度。

  但怎么汪直先和方应物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上了?这方应物不抢别人风头会死吗?

  镇守太监张遐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忍不住冒着失礼危险。故意咳嗽了几声。

  汪芷醒悟到这不是和方应物说话的时候,便故意向人群问道:“哪位是彭指挥?”

  彭指挥立刻上前出声,“卑职在此。”汪芷吩咐道:“这次我驻榆林时,要借用卫所衙署地方。”彭指挥使兴奋的答道:“一切准备齐当,必让厂公高枕无忧。”

  榆林城地方狭小,能安排贵人的地方委实不多,无非是几个大衙门和公馆。

  公馆已经有北虏使者。不适合再安排别人入住,所以汪直只能在几个大衙门中之一入住。

  汪直的住宿问题,本该是镇守太监张遐安排的事情。但汪直当众主动点了榆林卫衙署,而彭指挥立刻满口答应。这象征意义就很大了。无异于表明彭指挥使已经投靠了汪直,而汪直也愿意接纳。

  众人冷眼旁观,对此无不心知肚明。

  汪直本来就威名赫赫,乃是数一数二的过江强龙。如今又有彭指挥这最大的地头蛇投靠,看来在榆林城里。汪直必然是坐大的角色。

  里应外合、此消彼长之下,原本的本地老大,也就是巡抚都察院那边只怕要被削弱了。

  汪芷不会说什么“多谢”或者“叨扰了”之类的客气话,见彭指挥答应下来后,便也没有搭理别人,只吩咐左右道:“继续前行,入城再说话。”

  彭指挥彻底放了心,满面笑容的避让一旁,众人也纷纷起身,一时间场面有点乱。

  正当此时,方应物突然高声叫道:“厂公慢着!在下有几句话厂公不得不听,否则要追悔莫及!”

  准备启动的马车又停住了,帘幕重新打开,露出了汪芷白净的脸庞,冷冷的问道:“你有何话?我能后悔什么?”

  方应物肃容道:“在下曾向朝廷献过对北方略,厂公应当晓得。”

  这是机密事,在场绝大多数人都不知晓,而且更是只有方应物和汪芷知道内容。

  汪芷继续问道:“那又如何?”

  方应物又语出惊人,“献过方略后,在下曾经遭遇追杀!幸亏为人所救。”

  别人其余人暗暗惊讶,就连汪芷也是吃了一惊,“确有此事?”

  方应物继续爆料道:“经查明,追杀在下的乃是达贼,正是北虏使者中失踪的一人!这情形十分可疑,因为使者公馆都是由榆林卫所负责,所以在下去了卫所衙署查案。”

  汪芷皱眉道:“然后呢?”

  方应物嘿嘿笑了几声,“然后彭指挥使竭力阻止在下查案,并以武力做威胁,将在下赶出了卫所衙署。

  所以彭指挥可能会为了报复在下,故意充当内奸、里通外国!厂公你听了这些,还想受彭指挥所邀,入住榆林卫衙署么?”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横生枝节,彭指挥睚呲欲裂暴跳如雷,忍不住指着方应物大吼,“方小贼子胆敢胡乱污蔑,我要杀了你!”

TOP

0
  第一百五十八章 男女通吃?

  方应物一通话说完,原本因为要重新启程而显得有些嘈杂的队伍忽然安静下来,只有彭指挥使愤怒的吼声回荡在人群中。

  不够聪明的人尚还莫名其妙,不明白方应物为什么这时候突然跳出来指责彭指挥使。但聪明人则已经猜到了很多,这里面的门道很简单。

  现在汪太监似乎要拉拢彭指挥为自己所用,而彭指挥似乎也打算识趣的投靠上去。两人已经在众人面前公开表示了,汪直准备入住卫所衙署就是一种姿态。

  但如果彭指挥使真像方应物所说的那样,有充当内奸里通外国的行为,哪怕可能是个虚构嫌疑,那么汪太监还敢不管不顾的公然招揽彭指挥么?

  真若有这种情况,只怕就是权势熏天的汪太监也要退避三舍,不敢牵扯沾惹。

  其实最关键之处在于,在刚才有那么一段时间,过江强龙与地头蛇的联合近乎已经形成,如今还能继续么?不经意间格局又是一变,这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啊。

  破口大骂的彭指挥显然也想到了这点,他算是明白了,方应物为什么去查案的时候,嚣张跋扈到极点,简直就是蓄意滋事。那不是没有理由的,就是要故意刺激他做出最强烈反应!

  如果当时他这堂堂的指挥使不反击,那么脸面就丢尽了,这是不能承受的。但是只要他把方应物赶走,那就坐实了榆林卫指挥使故意阻碍巡抚派人查案!

  若区区一个失踪事件,当然没那么严重,彭指挥当然敢和方应物正面对抗,为了自己脸面阻止方应物查案也就阻止了,没什么严重后果。

  可问题是,当时彭指挥并不知道方应物被人刺杀的事件,也不知道失踪的那个使者就是刺杀方应物的人。

  要知道,人口失踪案和奸细刺杀案是两种性质的事情,特别是刺杀刚刚献策的有功之人方应物那么把方应物从卫所衙署里赶走。岂不就成了阻止方应物追查刺杀案?

  却说方应物爆完料之后,便闭口不言,众人震惊过后纷纷将目光投向彭指挥,不知道彭指挥下意识的大骂过后,将会怎么辩驳。

  如果说彭指挥放弃世袭武职的荣华富贵。投靠北虏那是不可能的。众人不大会相信这种谎言。

  但要说彭指挥为了搞死方应物,偷偷指使一个达贼去暗杀,那并不是没有可能性。毕竟彭指挥和方应物之间的仇怨满城皆知,彭指挥若一时鬼迷心窍。完全做得出勾结外贼刺杀之事。

  尚未进城就遇到这等谜团,这让汪芷很苦恼,感到事态超出了预定计划。她把视线偏向彭指挥,等待彭指挥使冷静下来后的回答。

  彭指挥当然是问心无愧,但他把方应物赶出卫所。阻碍方应物查案也是事实。想来想去决定以静制动,他就不信方应物能凭空捏造出证据。

  如此彭指挥便对汪直答道:“本官并不知方应物被刺杀之事,至于驱赶方应物,又别有隐情,还望厂公明察。”

  汪芷又看向方应物道:“说话不可空口无凭。”

  方应物便道:“在下确实曾经遭遇过刺杀,所幸被两个路过父女相救,一箭让那凶手毙命。此外还有几个行人都可以作证。

  从凶手身边物品来看,确实是达贼身份,但敲此时北虏使者失踪了一人。由此可以推断凶手就是失踪的人。除此之外,本城哪有其他达贼!

  前几日在下追查此事,在卫所衙署被彭指挥使赶了出来,这也是卫所内外无数人亲眼目睹的!去公馆询问北虏使者,却又见卫所军士紧紧把守。不许我等入内,同样也是有人证的!

  如果彭指挥心里没鬼,怎么会蓄意阻挠查案?他害怕的是什么?只怕他也没想到,在下手无缚鸡之力居然也能逃出生天罢!”

  听到这里。彭指挥使大彻大悟,方应物去卫所衙署查案时故意隐瞒了真相。只说查问北虏使者失踪事件,并没有提到过方应物自己被刺杀的事情。

  自己稍微摆出强硬,方应物就迅速撤退,这更是故意为之!为的就是造出他阻止追查刺杀案件的既成事实!至少传出来后,在别人眼里就是这样。

  所以此时方应物就可以大肆宣扬,他彭指挥阻碍追查凶手,行径十分可疑,具有内奸嫌疑。一言蔽之,他又被方应物举重若轻的耍弄了!

  众人摇摇头,方应物和彭指挥各执一词,这水是越来越浑了。虽然方应物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罗列出来,也足够彭指挥使喝一壶了。

  而且方应物确实不能用最直接的证据将彭指挥使彻底打入深渊,但彭指挥使也同样无法很轻易的就能洗脱嫌疑,自证清白。

  汪芷知道,无论自己专横跋扈也好,结党营私也好,甚至是自己最不齿的贪污受贿也好,在天子眼中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完全可以容忍。

  但是通敌卖国这样的霉头,那是万万不能沾边的,在这方面天子绝对不会有丝毫容忍。只要引起天子疑心,那说是万劫不复也不为过,不会有任何道理可讲,天子也不会讲道理的。

  她决定还是谨慎行事为好,便吩咐继续赶路,另外派遣亲信轻骑急速先行赶到榆林城,将方应物所说的证据都带到城门处,等她到了城门再做出决断。

  一路无话,大队人马加起来有一二百人,浩浩荡荡的抵达榆林城城门口时,所谓的人证物证都在城门口处等候多时了。

  最主要的人证自然就是孙敬父女和当时几个行人,最重要的物证就是那名凶手的尸体和身边物品、以及马匹。

  那先行到达的亲信对汪芷禀报道:“已经让公馆里其余北虏使者前来看过尸体,确实是失踪数日的达子。”

  围观众人哗然,先前大家还想着是不是有方应物伪造证据的可能,但这个鉴定一出来,就说明方应物绝不是无的放矢了。

  无论如何,公馆都是卫所衙署派人负责把守,逃出一人并刺杀方应物,彭指挥至少失职罪名难逃,里应外合的故意指使也真不是没可能。

  方应物连连冷笑:“难怪彭大人严防死守。不准巡抚行辕的人去面见北虏使者,原来就是防着我等对证。你防的了一时,防的了一世么?蠢不可及!”

  彭指挥使气的要吐血,这都是汪太监传书要求的,为的就是挡住杨巡抚与北虏使者面谈。将功劳留给汪太监自己。却被方应物顺手一击。让他背了黑锅,但他又不敢公开把责任推到汪太监身上去。

  这边又提上人证来,孙氏父女跪在汪芷车下,将当日情形转述过一遍。与方应物所言基本相同。而且又强调,他们父女入城后在仓库那里受到了刁难,隐隐约约也是彭家那边指使的。

  众人目光落在孙小娘子身上,都有几分不敢相信,这么一个看起来娇滴滴的小娘子也能张弓射箭救出方应物?

  汪芷也不禁大为好奇。令人拿来弓箭,指着远处榆树对孙小娘子道:“你敢当面演示么?若能中了榆树,那就是所言不虚。”

  孙小娘子起身答道:“奴家用着别人的弓不熟惯,须得先射两次试试手。”

  “这有何不可?给你三支箭!”汪芷下令道。

  孙小娘子绷着脸,仔细瞄了瞄,开弓射出第一箭,果然没中,差之毫厘的擦着树皮过去。

  随即她又射出第二箭,不偏不倚正中树干。而第三箭几乎和第二箭射中了相同地方,显然也是有意为之。

  “好!”众人齐声喝彩,虽然人群里不乏弓马娴熟的武官,但孙小娘子这一手箭法仍不多见。

  一件又一件被证实,彭指挥使脸色发白。他已经没有心思去大骂方应物了。眼下他已经实实在在的惹上了嫌疑。事情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正常人都会脑补出“彭指挥使勾结外贼,私放达子刺杀方应物,事后又利用权势阻止方应物追查。还对孙家父女大肆报复”的情节。

  众人各有心思时,却见汪芷将镇守太监张遐叫到车下。吩咐道:“我暂时入驻你那里,速速去准备!”

  张遐无奈的看了一眼彭指挥,低头离去。

  但别人无不心知肚明,汪太监放弃了入驻卫所衙署的计划,这绝对是个风向标!至少说明汪太监对彭指挥起了戒心!

  往更深一层想,方应物这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方应物的最大身份可是巡抚亲信,若过江强龙汪太监与地头蛇彭指挥不能勾结起来,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就是巡抚了

  这方应物拆散了汪彭组合,又让汪公公无话可说,手段当真是厉害,不能不服。难怪年纪轻轻,就能被巡抚信重,果非常人也。

  车马再次启动进城之前,汪芷突然把孙小娘子招到身边,笑眯眯的问道:“我看你在外漂泊不容易,到我身边服侍如何?”

  众人心里感觉十分古怪,难道汪公公喜好女色?太监找女人,怎么看也是古怪的,看得见吃不着,也不怕眼馋死!

  孙小娘子惴惴不安的不知如何是好,偷偷向方应物看去求救。

  方应物站在不远处,心里忍不住骂了几句,孙小娘子一直是他想收在身边保命的,汪芷捣什么乱?

  不过细想之下,汪芷打算招揽孙小娘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汪芷怎么也说也是女扮假太监,仇家又很多,让男人或者太监贴身服侍保护总有不便利,找个孙小娘子这样的正合适。

  但似乎也是个机会方应物心头转了转,立刻排众而出,对汪芷道:“厂公有所不知,在下已经捷足先登,请了孙小娘子在身边做使女,所以不能去厂公身边效劳了。”

  若没有这个机会,方应物还真不知道怎么开口招揽孙小娘子,难道他能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去说“你来我身边罢”?从这个角度,还得感谢汪公公呐。

  汪芷注目方应物良久,开口道:“那好办,我也请你来当西席,连孙家小娘子一起带过来。”

  众人愕然,难道汪公公荤素不忌、男女通吃?

TOP

0
  第一百五十九章 还是你比较擅长应付

  面对汪芷半真半假的第二次招揽,方应物笑了笑,“在下如今在巡抚都察院充作书办,厂公的好意只能心领了。”

  汪芷没有多说什么,心里或许是后悔。在常州的时候,与方应物已经谈论的很深了,距离招揽几乎一步之遥,可惜最后还是自己先势利翻脸了,否则现如今就绝不是这样。

  她知道彭指挥使不可能通敌卖国,疑点终归是疑点而已。但阳谋的特点就是如此,明明知道真相也不得不照做。

  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己若还去拉拢满身疑点的彭指挥,那就是态度不端正,就是对里通外国这个罪名不在乎,传到天子耳朵里不是好事。

  而且传来传去,或许就传成她纵容彭指挥了。所以她必须做出暂时划清界限的样子给别人看。

  目送汪太监的队伍进了榆林城,方应物松口气,今天算是达到了目的,阻止了汪芷与彭指挥的勾结。

  站在城门口他想了很多,如果汪芷没有彭指挥配合,在榆林城的影响力终将大大削弱。杨巡抚若能斩头露角,说不定还真能更进一步。

  近些年三边特别是延绥镇是热点地区,出的高官也多,王越在这里打了胜仗,升为左都御史,余子俊在这里功勋卓著,升为兵部尚书。如果杨巡抚也能因功绩升到朝中高位,那就是自己的扎实人脉。

  “方相公?方相公?”旁边有人轻轻呼唤。方应物扭头看去,原来是孙敬孙老爹,孙小娘子捏着衣角站在父亲后面。

  孙敬对今天的事情有点不安,询问道:“你看今日之事”方应物安抚道:“无需多虑,你们先住到巡抚行辕中,不会再有人打扰你们。”

  方应物便与孙敬父女一同朝城中走去,在路上,方应物循循善诱道:“你们往年因为有孙大使的关系,以解送军需入库为生,但如今孙大使渐渐淡出仓库,所以你们这个营生不是长久之计了,今次被刁难就是实证。尤其孙小娘子,女儿家家的总不能天天随着你餐风露宿的奔波”

  孙小娘子在后面竖起了耳朵,但她父亲孙敬沉默半晌,只听着方应物说,没有答话。

  到了钟鼓楼,孙敬父女去取行李,方应物先回了巡抚都察院。崔师爷在门口等候他多时了,见到方应物就道:“一切顺利!”

  原来在方应物与汪芷、彭指挥使在城外扯皮的时候,杨巡抚在城中也没闲着,派出巡抚标营官军去了公馆,接管了公馆守卫差事,正所谓内外双管齐下。

  毕竟出现了使者逃出公馆刺杀要员的大事,原公馆守卫嫌疑很大,必须全部撤换,卫所衙署对此也无话可讲。

  “那在下这便去公馆面见使者,查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方应物当机立断道。

  他始终没明白,为什么那个达贼要逃出公馆刺杀他,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原因。这个突破口,只能从这些北虏使者身上打开了。

  方应物之前不是不想查清楚,但公馆归卫所衙署看守,死活不放他进去。今天将守卫权拿到手了,不迅速去问个明白,这心里就不痛快。

  崔师爷明白方应物的心思,笑道:“方才我已经去过公馆了,与那使者头领孛忽罗谈了谈,其中也问到了你被刺杀的事情。”

  “他怎么说的?”方应物连忙问道。

  “孛忽罗一开始说并不知道原因,我说此事很严重,如果查不清就要归罪于全部使者。后来又问他,那逃出去的人近况可曾有什么特异之处。

  如此那孛忽罗才说,那刺杀你的人叫妥思答里,他有个弟弟,但在八月份沿秃尾河潜入边墙内侦探时,毙命身亡”

  方应物恍然大悟,原来线索在这里!

  八月份他从京师去榆林,在高家堡遇到了几个达贼,被孙小娘子射杀一人,后被牛马二校尉割了首级请功。而高家堡就筑在秃尾河岸边,当时被射杀的达贼必然就是妥思答里的弟弟了。

  这事在榆林卫所有记录,稍加打听就会牵扯到他身上,毕竟牛马二校尉是与他方应物同行的。现在看来,就是妥思答里打听到了他身上,所以才会逃出来刺杀他,当然叫寻仇更恰当一些。

  只可惜,孙小娘子真是这对兄弟的命里克星,弟弟死在孙小娘子手里,哥哥出来寻仇,结果也死在了孙小娘子手里。

  方应物叹道:“公馆里,甚至榆林卫所里,还真有泄露消息的内奸,不然妥思答里为什么如此准确的找到了在下?”

  如果说他之前都是泼脏水搅浑水,让汪芷不敢过于靠近彭指挥,却没想到歪打歪着,卫所里还真是有向北虏出卖情报的人。

  崔师爷扯了扯方应物,“别在这里发愣了,一同去见东翁商议。”

  杨巡抚此时神态轻松,如果汪直与彭指挥勾结不起来的话,他面临的压力就小多了。就算汪直想做点什么,没有爪牙如何能办得成?

  崔师爷和方应物见过礼后,由崔师爷先禀报情况:“我去那公馆与孛忽罗会面,此人态度十分温顺,全无嚣张之态。据此看来,方老弟所言不错,那北虏酋首满都鲁如今处境确实不佳。”

  杨巡抚大喜问道:“彼辈可接受朝廷册封么?”

  “我试探了口风,彼辈似无抗拒之意,不过还要等东翁亲自出面召见。我以为,若没有人掣肘,这次方老弟提出的方略大有希望。”

  杨巡抚决断道:“那尽快召见北虏使者,然后让北虏使者回复满都鲁,等待满都鲁消息。”

  三人正商议时,忽然有文书呈了进来,是从巡边太监汪直那里送来的。杨巡抚拆开看过,示意给崔、方二人道:“汪太监和彭指挥要壮士断腕了。”

  崔师爷接过文书,与方应物一起看去,大意为:榆林卫镇抚司薛镇抚、榆林卫卫仓赵大使、榆林卫公馆刘管事玩忽职守,巡边太监汪直请巡抚严加查处。

  反应好快!方应物和崔师爷齐齐暗叫一声。一口气将几个涉及到的官吏推出来,而且任由巡抚这边处置,这确实是壮士断腕。

  若杨巡抚去查处了,那就等于是扫清了障碍,汪太监和彭指挥勾结起来再无芥蒂。若是不查,那更说不过去,就成了巡抚都察院包庇这几个人。

  对汪直和彭指挥而言,这又是苦肉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不定还是彭指挥为了自救主动提出的,而汪直顺水推舟了。

  方应物叹道,看来两个人都是明白人。汪芷知道自己需要彭指挥支持,彭指挥需要汪太监撑腰,为此他们二人也真是敢不惜代价了。

  杨巡抚和崔师爷都没说话,只看着方应物,等到方应物从沉思中醒过神来,杨巡抚很推心置腹的说:“这种事情,还是你比较擅长应付”

  方应物为这种“知遇”苦笑几声,“既然彼辈想壮士断腕,那就让他断不成,趁机开展榆林整风!”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15 11:49